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5月12日发生了自建国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强的一次地震-汶川地震。此次地震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在大地震中,四川受损林地面积达到了32.87万hm2,四川区域森林覆盖率下降1.87%,受灾直接造成1958.25万m3活立木蓄积量的损失。共有31个自然保护区受到不同程度影响。这些只是可观测数据,不可见破坏更为严重,如何进行判断值得关注。进行森林植被受损与恢复评估是对地震灾区自然生态系统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本文着重研究地震灾区森林植被受损及灾后植被恢复变化情况,选取卧龙自然保护区作为研究区域,在此次地震中,卧龙自然保护区是31个自然保护区受灾最严重的区域之一,森林破坏面积大。本文研究地震区域内植被受损程度、面积以及分布特征,并对破坏区域在地震六年后植被恢复进行评价,对后期植被恢复和生态环境重建有重要意义。论文在翻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基础上,根据研究区地理信息要素,进行植被的受损与恢复研究。研究中使用LandsatTM/OLI卫星遥感影像作为植被受损与恢复提取数据源,建立植被受损与恢复模型,提取受损与恢复植被数据,将提取的植被信息数据分别与高程、坡度、坡向进行叠加分析,分级统计,研究植被在地震中受损和震后恢复规律。论文取得的认识及成果如下:(1)像元二分模型对植被覆盖度的估算有较强的实用性,在地质灾害引发的植被受损评估中有着重要的作用。(2)植被在地震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破坏总面积为9268.72hm2,占卧龙自然保护区植被总面积的9.0%,这其中重度破坏为4906.18hm2,中度破坏为3149.83hm2,轻度破坏为3149.83hm2;(3)受损植被一定程度上受坡度的影响较为严重,其次是高程,坡向对植被受损几乎没有影响。(4)经过六年的恢复,研究区植被恢复呈现良好趋势,大部分区域植被覆盖度超过地震后的水平,但仍然没有达到地震前水平,有少数地方甚至比地震后的植被覆盖还差。(5)研究发现,植被恢复受坡向、高程的影响不大,坡度对植被恢复有较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