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我国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外出务工、求学所导致的异地分居已成为当代社会极具代表性的家庭生活方式。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手机为远距离的亲情沟通提供了媒介化的渠道,这引起了国内外传播学者对家庭传播议题的关注。该研究在家庭传播的视野下,通过收集、分析有关家庭沟通的生活叙事与准民族志材料,探索了手机是如何进入分居家庭,并发挥亲情维系的作用的。引言介绍了论文的选题缘起、文献回顾、问题意识、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选题缘起指出了分居家庭问题诞生的历史背景,并简要回顾了手机在中国的大规模普及以及国内外家庭传播研究进展。文献回顾部分比较了沟通、亲情、分居家庭等关键术语的定义,阐释了术语间的内在关联及理论假设。问题意识部分提出了三个解释性的研究问题:分居家庭中手机的的普及过程与使用场景,媒介化的亲情沟通规范,以及媒介化的亲情沟通发挥的社会支持功能。第一章介绍了该研究的研究设计,包括研究对象、抽样单元、研究步骤及研究伦理。该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分居家庭,是指尚未分家但异地分居的家庭组织。在差异化原则与代表性原则的指引下,该研究邀请了13个的受访家庭参与了该研究。受访家庭成员分享了其远距离沟通的生活故事与准民族志等定性材料,这些材料用于案例分析及三角论证。第二章到第四章围绕文献回顾中对媒介化亲情的不同解释,分别回应了三个研究问题。第二章回溯了分居家庭使用手机的历史,归纳了当前使用各类手机应用进行远距离沟通的理由,进而解释了手机亲情网络建立的硬件与软件基础。第三章通过分析沟通对象的选择、沟通网络的中心化“坞状结构”以及“家庭时间”的动态演变,解释了远距离手机沟通实践中传统的家庭伦理规范如何得以延续,新的数字惯习又是怎样产生的。第四章在社会网络功能的视角下,讨论了手机沟通如何实现远距离的经济支持、礼物馈赠及行动支持,使传统亲属关系的社会支持功能得到了媒介化的延续。基于上述案例分析,第五章首先总结了在分居家庭日常沟通中,手机的使用对远距离亲情维系方式产生的影响:亲情网络的媒介化、沟通规范的媒介化及亲属功能的媒介化。之后,文章总结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我国家庭传播研究的发展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