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 Maxim.)是重要的材用、药用和木本油料植物,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本研究以胡桃楸为研究对象,利用三代测序技术对胡桃楸开展全基因组测序及组装,并对胡桃楸基因组特征、进化地位及历史进行系统的阐述。整合生长、生理及多组学技术,研究胡桃楸果实发育规律及代谢产物动态变化,分析胡桃醌和油脂合成、调控相关基因,初步构建了胡桃楸果实发育的网络模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基金项目】
:
“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北林业大学)创新项目(No.2021A01)”; “吉林农业大学人才引进科研启动项目(No.202100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 Maxim.)是重要的材用、药用和木本油料植物,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本研究以胡桃楸为研究对象,利用三代测序技术对胡桃楸开展全基因组测序及组装,并对胡桃楸基因组特征、进化地位及历史进行系统的阐述。整合生长、生理及多组学技术,研究胡桃楸果实发育规律及代谢产物动态变化,分析胡桃醌和油脂合成、调控相关基因,初步构建了胡桃楸果实发育的网络模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获得了高质量染色体水平的胡桃楸基因组。利用Pac Bio Sequel II平台CCS测序模式下获得的高质量Hi Fi reads,并结合Hi-C染色体交互捕获技术,对胡桃楸基因组进行de novo组装,将胡桃楸染色体锚定到了16条染色体上。测序获得14.62 Gb的raw data,测序深度为26×,最终组装的基因组大小为548.7 Mb,contig N50达21.39 Mb,scaffold N50为35.38 Mb。BUSCO评价结果显示胡桃楸基因组覆盖了1588个(98.3%)真核生物单拷贝基因集,共注释到40,453个蛋白编码基因。(2)明确了胡桃楸及其在胡桃科的系统进化地位和进化历史。基于胡桃楸在内的15个代表性植物的比较基因组学分析,鉴定出558个单拷贝直系同源基因,进行物种进化树的构建和分歧时间的评估。胡桃楸和野核桃基因组共线性比例约为60%,它们约在13.8个(10.6~17.3)百万年前发生分歧,在基因组水平上应该被划分为两个独立的种。胡桃属(Juglans)与山核桃属(Carya)进化关系较近,它们的分歧时间约为23.7(20.1~26.9)个百万年前。基于Ks和4d TV值,确定了一个起源于古新世时期胡桃科开始辐射演化之前的“Juglandoid”全基因组复制事件。(3)揭示了胡桃楸果实发育及代谢产物的动态变化规律。果实长度、果实宽度、果实重量和果形指数在果实不同发育阶段的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胡桃楸果实发育呈现“S”型增长模式。植物脱落酸、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含量在果实发育的整个阶段均发生了显著变化(P<0.05)。乙烯与胡桃楸青皮和种仁的发育密切相关。青皮和种仁发育过程中代谢物数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4)利用多组学技术,鉴定到胡桃楸青皮发育及胡桃醌生物合成相关的基因及调控因子。酚酸和黄酮是青皮中的主要代谢成分。ERF、NAC、GRAS和C2H2这些转录因子在青皮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控功能。310个差异基因参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该通路中水杨酸含量显著上调表达。183个差异基因与胡桃醌正相关,248个结构基因参与胡桃醌生物合成过程。2-ODD及P450基因是参与胡桃醌生物合成的关键结构基因。(5)利用多组学技术,鉴定到胡桃楸种仁发育及油脂生物合成相关的基因及调控因子。亚油酸、α-亚麻酸和γ-亚麻酸是胡桃楸油脂合成的关键代谢物。其中亚油酸在脂质类化合物中含量最高,其在不饱和脂肪酸合成通路中显著上调表达,其与胡桃楸种仁油脂积累密切相关。从转录组中共挖掘了152个与油脂相关的差异基因,其中60个参与脂肪酸生物合成,72个参与三酰甘油组装,20个参与油体形成。WRI1、ABI3和VAL1转录因子是胡桃楸油脂合成中的关键调控因子。gene-Jman006G0242100、geneJman014G0153600和gene-Jman014G0141000是亚油酸、α-亚麻酸和γ-亚麻酸积累的关键调控基因。(6)NAC转录因子在胡桃楸果实发育和成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控功能。基于组装的高质量胡桃楸参考基因组,鉴定了114个Jm NACs基因,根据系统发育树,将胡桃楸Jm NACs划分为8个亚组。Jm NAC011、Jm NAC097、Jm NAC064、Jm NAC050、Jm NAC052这5个转录因子是参与胡桃楸果实发育和形态建成的关键基因。对Jm NACs基因的表达分析表明,分别有35和20个Jm NACs在青皮和种仁发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12个Jm NACs特异性参与了胡桃楸果实发育及成熟过程。
其他文献
甘蓝型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常年稳居世界第一,菜籽油是我国传统的食用油,占国产食用植物油总量的50%以上。油菜是在约7,500年前由白菜和甘蓝自然杂交形成的异源四倍体物种。由于基因组间频繁的交流以及染色体加倍后的冗余基因丢失、亚功能化等,油菜的基因组内序列和基因的表达均积累了大量变异进而影响油菜表型。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油菜研究领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基因组和转录组测序数据,并鉴定到影
生物材料、生物技术地开发在环境治理、临床诊断及工业生产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开发了一系列基于Bacillus subtilis(B.subtilis)芽胞、Pyrococcus furiosus Argonaute(PfAgo)系统的生物传感方法和技术并用于环境污染物检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建立了芽胞/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与草甘膦氧化酶降解体系相结合的新型草甘膦检测方法。首先,甘氨酸氧化酶
全球约70%的人口患有不同程度的乳糖不耐症,乳糖不耐症的普遍性与高发性使其成为全球公共健康领域的重要议题。人体小肠中乳糖酶(β-galactosidase,β-Gal)的活性不足是导致乳糖不耐症的根本原因。与膳食乳糖剔除法相比,β-Gal制剂补充法不会引起食品质量或营养状况的改变,也不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但是,β-Gal制剂在加工、运输、储存和摄食过程中均会面临许多不利环境,例如冻干处理、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快速提升,同时不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也愈发普遍,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食物与癌症的发生存在密切联系,约30%以上的癌症与饮食因素相关。癌症是我国城市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严重威胁着我国居民的身体健康。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先进的癌症治疗策略,为人民的健康生活提供保障。近年来,纳米生物医学领域发展迅速。抗肿瘤纳米药物具有溶解性好、血液循环时间长、生物利用度高
开花植物中普遍存在由异花授粉向自花授粉的进化过程。虽然异交有利于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的增加,但是这种生殖方式对种群规模和传粉途径有较高的要求。在自然选择压力的作用下,植物进化出自交的生殖方式,使其在缺乏外来花粉的情况下能够生存繁衍。而在植物驯化的过程中,育种家的选择作用使得自花授粉的频率逐渐增加,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一是由于自交有利于植物优良性状的固定;二是有利于产量的增加。在自花授粉的进化过程中
化学污染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并影响着生命体正常功能,甚至能诱发肿瘤发生。识别与癌症发展有关的化学品是环境科学领域中重要的部分。传统的化学品促癌性评价方法主要是基于离体细胞或亚细胞测试以及啮齿类动物活体测试。其中细胞和亚细胞测试间接预测促癌风险的结果往往不够准确,啮齿动物活体测试由于操作难和花销大难以胜任大量化学品的测试工作。因此,当前急需建立能够实现促癌性化学品快速、高效的活体评价方法。斑马鱼作
鱼糜制品是以鱼肉为原料加工制成的凝胶类食品,因其高蛋白、低胆固醇、低脂肪、口感独特、食用方便等特点受到全球消费者的喜爱。在鱼糜制品生产中,鱼内源性转谷氨酰胺酶(Endogenous transglutarminase,ETGase)可促进赖氨酸和谷氨酸之间的共价交联,对凝胶结构的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而在鱼糜制品工业生产中,常在鱼糜中添加微生物转谷氨酰胺酶(Microbial transglutar
光合作用是作物生物量和产量形成的基础,尤其在收获指数已经接近理论最大值的情况下,通过提高光合作用来提高作物生物量和产量已经成为科学家们的共识。然而,如何提高作物光合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探究,尤其是什么样的叶片结构有助于作物光合作用的提升目前还不明确。增施氮肥能够提高作物光合作用从而提高作物生物量和产量,然而,过量的氮肥施用不仅会造成低的氮肥利用效率,还会导致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发生。因此,在当前提倡减少氮
本论文以作曲家何训田的钢琴与管弦乐队作品《色之舞》(2009)和单簧管与管弦乐队作品《空之舞》(2011)作为研究对象。两部作品都呈现出“无中心无主次,互为中心互为主次”的多样形态和高维声场的结构流音乐特征。因此将以作曲家所创立的结构流作曲法的观念与理论作为分析依据,通过理论陈述和乐谱文本,在结构流视角下对两部结构流音乐作品的多维流动态和交互结构力进行从宏观到微观的探究和分析。结构流作曲法源于作曲
霉菌毒素是一类由真菌产生的有毒有害次级代谢产物。目前已鉴定的霉菌毒素有500多种,其中呕吐毒素(DON)、黄曲霉毒素B1(AFB1)和玉米赤霉烯酮(ZEN)是污染饲料的主要霉菌毒素。在当前全球变暖的趋势下,农作物被霉菌毒素污染的风险也在增加,严重危害畜禽健康。因此,监测饲料中常见霉菌毒素的发生情况,同时开展主要霉菌毒素致畜禽危害的新毒理机制的研究,对防控霉菌毒素对畜禽生产和人类食品安全的危害具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