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对重型脑室铸型血肿治疗中分别采用双侧侧脑室穿刺外引流、单侧侧脑室穿刺外引流以及单侧侧脑室穿刺外引流联合腰大池置管持续外引流三种不同治疗方式的疗效、并发症发生率以及预后改善的差异等的比较与剖析,探究更好的治疗方案,为更为合理、有效、经济地治疗重型脑室内铸型血肿患者,进而改善此类患者的临床预后,提高该类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指导临床工作。 方法: 收集我科自2009年-2014年收治的重度脑室铸型血肿患者150例,按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3组:双侧侧脑室穿刺外引流组(A组),单侧侧脑室引流组(B组),单侧侧脑室引流联合腰大池外引流组(C组)。三组病人术后均常规应用尿激酶盐水引流管中灌注溶解血肿加快血肿的液化,控制血压水平稳定,脱水稳定颅内压力(Intracranial Pressure,ICP)水平,维持水及电解质、酸碱平衡,保持内环境稳定,积极预防并治疗颅内感染情况发生,以及应用相关脑神经修复、促醒药物及营养支持药物对症治疗,防治心肺部、消化道及其他脏器的并发症等处理措施,后期辅以康复锻炼治疗。通过对比分析3组分类病人的平均血肿消失后拔管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预后恢复、生活质量改善等情况的差异。以格拉斯哥意识状态评分(Glasgow coma score,GCS)评分标准评价患者入院时病情,与Graeb氏评分标准评价脑室出血水平。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的标准确定患者康复和生活质量以及患者的预后等情况。 结果: 1.双侧脑室穿刺引流组(A组),单侧侧脑室外引流组(B组)患者平均拔管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双侧侧室穿刺外引流组(A组)颅内的感染发生率高于单侧脑室外引流组(B组)以及单侧侧脑室引流联合腰大池置管组(C组)(P<0.01),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和在院时间及好转率与A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 C组有差异(P<0.05)。 2.单侧侧室引流联脑合腰大池外引流组(C组)患者平均引流时间少于双侧脑室穿刺引流组(A组)(P<0.01)和一侧侧脑室外引流组(B组)患者(P<0.01),并发症显著降低(P<0.05),住院时间有效减少(P<0.05)。 3.单侧侧脑室引流合并腰大池外引流组(C组)患者好转率高于双侧脑室穿刺引流组(A组)(P<0.05)和单侧侧脑室外引流组(B组)患者(P<0.05)。 结论: 1.一侧侧脑室穿刺外引流合并腰大池引流能够有效促进血凝块消失,缩短疗程,提高预后好转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及使用。 2.双侧脑室穿刺引流较单侧脑室穿刺外引流并无明显优势,血肿消失时间无明显差异,但颅内感染及其他并发症发生几率明显增高,不宜采用。 3.单侧侧脑室穿刺建议穿刺血肿量较多一侧,并合并使用尿激酶盐水灌注冲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