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地位是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的基本的看法、感受或体验,包括认知和情感的因素。它形成于儿童早期,和父母教养方式息息相关,并影响着一个人的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大学生是社会的希望,他们的素质关系着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心理地位如何,心理地位对应对方式的影响如何,不同的心理地位是否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本研究立足于我国的文化背景,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了大学生心理地位的特点及心理地位与父母教养方式和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采用修订的大学生心理地位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应对方式问卷,通过对490名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⑴新修订的大学生心理地位问卷包括两个维度即自我概念和他人概念。问卷的各个维度与总问卷都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指标,可以作为测量大学生心理地位的有效测量工具。
⑵大学生心理地位在性别、年级、专业、家庭所在地差异不显著,在是否独生上差异显著。独生子女在他人概念上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
⑶大学生心理地位、父母教养方式和应对方式两两之间都存在显著相关.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母亲拒绝”维度可正向预测其应对方式中的“自责”和“幻想”两个维度;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父亲情感温暖”正向预测心理地位,“母亲拒绝”维度可负向预测其心理地位;大学生心理地位正向预测“解决问题”和“求助”等积极的应对方式,负向预测“自责”、“退避”、“幻想”、“合理化”等消极的应对方式。
⑷大学生心理地位在父母教养方式的“母亲拒绝”维度与应对方式的“自责”与“幻想”维度之间中介作用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