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的四大目标之一,也是整个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资本作为社会生产的一种重要投入要素,是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储蓄是资本的供给,投资是资本的需求,资本的总量积累和配置效率是经济增长理论的重要内容。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储蓄资本经历了一个从少到多、从逐步缓增到迅猛增长的过程。较高的储蓄率已经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本,因此在投资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效率问题。金融的基本功能是实现储蓄向投资的转化。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实现:一是通过改变储蓄水平以及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比率影响一国的潜在资本供给;二是通过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改善资本投资的质量和效率。也就是说,金融的作用渗透到了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每一个环节。
本文将以马尔科·帕家诺(Pagano,1993)的AK模型以及沈军在此基础上提出的金融渗透功能为理论框架,以金融渗透率的三个因子为出发点进行展开,从总量和机制两个层面对我国储蓄-投资的转化效率进行全面分析。其中,总量层面的研究包括资本形成效率和资本配置效率,即储蓄转化为投资(S→I)的有效性和投资转化为产出(I→Y)的有效性两个方面。资本的形成效率方面,着重关注的是储蓄转化为生产性资本或投资,即资本积累的效率;资本配置效率方面,着重关注的是转化后的资本使用方面的质量。机制层面的研究将结合我国以金融中介机构为主要转化机制的特征,分析我国金融机构的信贷配置效率及其对储蓄-投资转化效率产生的影响。
本文的研究表明,我国的国民储蓄率与投资率都比较高,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本,但储蓄-投资转化率近几年有所下降,出现了“储蓄闲置”现象;我国的资本配置效率波动较大,在世界范围内处于中下游水平,从一定程度上揭示出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并不是因为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金融体系也没有将有着不同成长性的行业和区域区分开来;金融中介机构的信贷资本配置效率也令人堪忧,存在大量信贷资金闲置的现象,金融机构信贷向国有经济部门的过分倾斜,不但导致投资产出率低下,而且加大了不良贷款的形成风险。因此。要提高我国的储蓄-投资转化效率,必须减少政府的直接行政干预,处理好政府、银行和企业三者间的关系,并通过制定相关的方针政策来均衡产业和区域间的资本流动。同时。要建立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并重的储蓄-投资转化机制,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还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引导居民改变消费观念,使更多的预防性储蓄转化为投资性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