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语交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口语交际”概念的提出,口语交际的理论和观念得到了更新。但是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中口语交际课程内容表现性的缺失却是不争的事实。课标中,只能见到对学习领域的规划,却没有交际相关要素的完整呈现,没有学生学习程度的量化标准,没有方法的提示,没有经典案例;教材是口语交际课程内容的最好载体,但教材中口语交际的活动设计缺乏明确指向性,没有真实的任务驱动,看不到学生的表现和努力,表现性缺失问题仍未得到改观。所幸的是,传播学与口语交际渊源颇深,可以从传播学视域来理解口语交际课程和建构其课程意义,在此基础上,处理好课程内容、传播学、表现性三者的关系,可开发出具有表现性的口语交际课程内容。 传播学的一些传播模式指导我们对口语交际的整体认识。以它们为工具,有助于提炼口语交际的各种要素,分析其动态规律,形成交际图式。从拉斯韦尔模式、香农韦弗模式、奥斯古德模式、施拉姆模式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信息的来龙去脉,可以提炼出口语交际课程内容的表现性要素。通过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台湾的《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语文学习领域(国语文)》的分析,可以窥知交际主体、交际技巧、噪音以及语境等对于口语交际的重要性。借用传播学的理论可以弥补口语交际课程内容表现性缺失的遗憾。从纽科姆对称模式得到启示,我们还可以从心理学角度和交际效果角度进一步对口语交际课程内容进行分析。心理学从更深层次探讨口语交际过程,透视口语交际课程内容。交际效果明确回答交际在多大程度上达成交际平衡,实现交际目的。 具有表现性的口语交际课程内容告诉学生应该掌握的口语交际知识和技能,以及如何展示他们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程度。因此,口语交际课程内容的制定、修改、印证和举例说明,须遵循真实性、任务驱动以及细则化的原则。原则都是方向性的,理想化的,要进一步落实还得借鉴国内外经典的开发程序。落实到一般意义表现性口语交际课程内容,通过分析“倾听”“表达”“应对”的特点和要求,然后罗列多层级细化标准,可适当把“熵”“冗余”“噪音”的原理运用于口语交际训练;任务型表现性口语交际课程内容,则需要先把任务类化,参照美国能力表现性标准,然后结合具体任务予以呈现。当然表现性评价也是其重要内容之一,本文特意强调了元评价。因此,只有集任务设计、标准细则、例证说明以及表现性评价于一体的课程内容才算完整的具有表现性的口语交际课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