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町内会”与封闭式合作治理

来源 :中国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saosaox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通过日本东京都江户川区的案例,反映日本社区治理的转型情况,探索21世纪初日本社区治理存在的困境和出路。在利用作者于2018年10月至2019年7月在日本东京都江户川区收集的数据材料,并在创造性的运用Fung的民主立方理论基础上,本文从更为具体、立体的角度反映社区治理转变过程中的问题和选择。研究发现,21世纪初的日本社区治理经历了从“町内会”主导的传统治理形式,向封闭式合作治理形式的转变。实际上,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期间,日本地方社区的“町内会”在社区治理的参与者选择、地方积极性、社区创新接受度和社区活动执行力四个方面都面临较大的困境,而封闭式合作治理正是解决上述困境的可行出路。在参与者选择方面,江户川区的社区治理经历了从“町内会”到封闭式组织联合的转变,而这背后反映了社区治理合法性的转变需求。传统“町内会”形式的代表性降低,促使封闭式合作治理的兴起,更多的利益相关者被纳入社区治理体系。然而,封闭式合作治理也存在局限性,未来仍需转向参与者选择更多元的开放式合作治理;在地方积极性方面,江户川区的社区治理经历了从积极参与到被动应对的转变,这背后反映了社区治理在责任上的转变。“町内会”对社区事务的主导,引发其他社区居民参与意识的减弱,使得社区治理中的其他行为体不得不承担起原本社区居民的责任。不过,这种责任的转接只是一种暂时的安排,未来仍旧需要社区居民与其他社区治理主体共同分担社区治理的责任;在社区创新接受度方面,江户川区的治理情况经历了从趋于保守到打破常规的转变,这背后反映的是社区治理的路径依赖程度。日本地方社区在长期的“町内会”主导下,逐渐形成社区对原有路径的自我强化。这造成了治理形式与环境变化的不适,而封闭式合作治理的兴起正好打破了“锁定”的社区路径。不过,封闭式合作治理形式在能力和资源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未来需要更多治理主体认同社区创新,对社区创新产生需求;在社区活动执行方面,江户川区的社区治理经历了从资源短缺到多方支援的转变,这背后反映的是社区资源途径的转变。原本单一地依靠“町内会”的成员支持限制了社区治理对资源的汲取动力和拓展需求,随着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变化,这种传统的资源支持形式难以满足复杂化的社区环境,封闭式合作治理通过社会网络维持和拓展社区治理资源,能够勉强维持社区治理的运行。在未来,仍需开放社区治理的参与途径,同各方治理主体建立合作网络,维持和发展社区治理。
其他文献
介绍了国内外移动电话发展的概况,指出移动电话发展必须以移动电话基地站的建设与发展为基础;通过分析蜂窝状移动电话基站电磁辐射特征,提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基站位置,可保护
很清楚,维特根斯坦哲学可简单地划分为前期哲学、后期哲学两个组成部分。前者主要与分析哲学中的逻辑分析学派、人工语言学派有关,后者主要与分析哲学中的日常语言学派有关。
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将PBL教学模式引入到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PBL教学能促进学生学习的自学动机,使其具备评判性
民政部门在精神卫生方面承担的主要任务是收养、治疗、管理民政工作对象中的精神病患者。救治对象主要为“三无”、公费、流浪乞讨及低保患者。这些患者突出的社会问题是出院
论述了什么是政府创新,电子政务对政府创新所起的作用,以及如何实施"政府创新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