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哲学论》中“可能性”的本体论分析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weiz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第一章指出:《逻辑哲学论》中的模态思想作为可能世界理论的前哲学基础,十分具有研究意义。其“可能性”概念是以可能世界、对象和事态等本体论概念为基础的。斯克姆斯、布拉德利、皮奇和李大强教授已经进行过“可能性”的本体论分析,本文准备沿用这一思路。第二章旨在论证本体论分析的可行性,着重批判伊西古罗、麦吉尼斯和戈德法布等“新维特根斯坦主义者”的非本体论解读。伊西古罗和麦吉尼斯认为在《逻辑哲学论》中已经存在“使用决定指称”的观点,因而“对象”并不构成本体;二人其实是混淆了“合乎逻辑的使用”和“语言的使用”。戈德法布认为其中的本体论描述是彻底的无意义,反对采取外在立场进行解读;然而,该书的写作就采取了外在立场(元语言立场),非外在立场的解读只能是保持沉默。第三章首先梳理了《逻辑哲学论》的本体论,突出与“可能性”密切相关的本体论概念——可能世界、对象和事态。在介绍可能世界的理论背景之后,深入分析莱布尼兹、维特根斯坦和阿姆斯特朗的组合主义思想,指出《逻辑哲学论》在可能世界理论、尤其是组合主义理论的发展史中承上启下的地位。最后,把“可能世界”概念落实到“对象”和“事态”的关系上,讨论布拉德利、皮奇和塞雷索的解读。第四章建立了一种全新的解读,以一个大表格概括《逻辑哲学论》中世界和语言的逻辑结构,在此基础上,深入批判布拉德利所谓“可能对象”的概念,以及莱因哈特“不可能的底行”的论证,指出二人忽视了两个意义上的“存在”——“在事况(世界)中存在”和“逻辑预设的存在”。最后,揭示可能性的四个层次:变项的可变性、事况和事实的可能性、逻辑形式和逻辑空间。四者从根本上说都是逻辑可能性。本文的结论指出:逻辑垄断了一切可能性,设定语言和世界的共同界限,逻辑本身则成为必然的。而晚期维特根斯坦则试图冲破逻辑必然性,从人工语言分析转向日常语言分析。
其他文献
在公路的施工过程中,会或多或少地因为自然灾害或者人为因素引起很多病害问题,从而破坏公路,影响到整个公路的使用功能。本文阐述了公路施工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病害问题,并针
阐述了高校图书馆综述文献的含义、特征、作用以及综述文献的开发利用,旨在加强改进图书馆综述文献工作,拓展大学生知识结构,为高校科研人员提供信息服务,不断提升学校教学质
目的了解天津市区单亲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级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天津市1 625名中小学生,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
基于GD-1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首先通过试验和理论研究了多次喷射中各部分喷油对柴油机性能和排放的影响,然后就预喷使能、后喷使能和总控制字等几方面对多次喷射控制策略进
目的探讨临床中应用于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药物经济性以及治疗效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142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组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1例,对照组患者
探讨了紫外线辐照对纤维素膜的性能影响。研究表明,经过紫外线辐照,纤维素膜依然保持了纤维素Ⅰ的晶型结构。纤维素膜结晶度、晶粒尺寸、晶面间距、热学性能及断裂强度均随着
采用改变电阻来控制放大器增益的方法,介绍了一种基于电阻型光耦的可变增益放大器的设计方式。通过实测,增益变化具有较高的线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