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务都有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对话语义(含幽默话语义)来源的解释也同样遵循这一规律。美国哲学家Grice(1975)提出的合作原则(CP)在语用学界引起了很大反响,但也招致了不少批评,如:Leech(1983)年将Brown & Levinson于1978年提出的“礼貌原则”(PP)分为6种,以补充合作原则之不足;Horn(1972)提出的“荷恩等级关系(Horn Scale)”(后来成为Levinson数量原则的基础)、以及他在1984年提出的会话含义二原则和之后提出的语用分工理论(1987);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之Levinson(1987)的会话含义三原则对古典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也作了修正和补充。林林总总理论都围绕合作原则提出了很多修补方案,但是都没有跳出Grice的量、质、关系和方式四准则,他们的阐述过于规约化。特别是Sperber & Wilson(1986)的关联理论(RT)虽然将其上升到人类认知的高度对话语义进行解读,但是关联理论的阐释更加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并且没有考虑到隐转喻等一系列问题。为此,我们以认知语言学中的理想化认知模型(ICM)为基准,试图对幽默话语义背后的认知机制作出一个更合理的解读方案。认知语言学家Lakoff(1987)在体验哲学和原型范畴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化认知模型(ICM),包含命题结构、意象图式、隐喻映射和转喻映射四种原则,以此解释语义和范畴化。本研究以陈佩斯和朱时茂历年春晚的7部小品为基础,建立封闭式语料,对其中的笑点成因进行分类解释。特别是在文艺表演中,为搏观众一笑,故意违背人们正常期待的、理想化的ICM,剧作者构思了许多“包袱”。而本研究试图通过运用ICM理论来解析这些“包袱”背后的认知机制。但是原有的ICM理论,没有考虑到突显原则在幽默的形成过程中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基于此,我们提出修补版本的ICM+,即将突显原则纳入ICM理论的范畴,作为ICM理论的第五项原则,为话语义的解析提供更合理的方案。与此同时,本研究还将在笑点产生过程中所涉及的几种修辞手段(仅限于本语料库),根据其属性和特征,分别归入上述的ICM的五大原则中进行阐释,希望能为认知修辞注入一丝新的活力。我们希望通过本研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认知语用学不再仅仅局限于CP和RT理论,以将其扩展到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则来解释话语义的领域。本文共五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引言”。介绍本文研究对象、选题的理由、研究的目的、采用的分析方法和论文的整体布局。第二章“文献综述”。包括两部分:其一,综述话语义的来源所涉及的主要理论:主要包括Grice的合作原则、以及对合作原则的几次修正和补充(主要包括Leech的“礼貌原则”,Horn的“荷恩等级关系”、会话含义二原则和语用分工,Levinson的会话含义三原则等)和Sperber & Wilson的关联理论等,着重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和发展历程,并指出本文的立论之基——认知语用学不再仅仅局限于CP和RT理论,以将其扩展到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则来解释话语义。其二,就以往学者从合作原则和关联理论角度对幽默的研究,分析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找到本文的切入点——基于ICM+的CP与RT修补方案。第三章“理论框架”。本章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其一,CP理论的缺陷;其二,RT理论的缺陷;其三,CP与RT之比较;其三,ICM的主要内容和优点;其四,针对上文所发现的问题,运用本文所提出的ICM+作为理论框架,取陈和朱二人在春晚小品中的某一幽默点进行案例分析,来验证我们所提出的理论,可望弥补上述理论之不足。第四章“运用ICM+模型分析和解释语料”。在介绍语料收集的基础上,运用第三章提出的ICM+理论的五大原则,详细分析语料中的幽默点,着重解释幽默话语义的内在认知机制。第五章“结语”。总结全文,归纳主要贡献:(1)将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则运用于语用意义的分析,使话语意义的分析,不再仅局限于CP和RT理论,以此拓展了认知语言学与语用学的结合点。(2)穷尽性建构陈佩斯和朱时茂历年春晚小品的语料,并运用ICM+理论对其中的幽默点进行详细解读。(3)通过将突显原则作为ICM的第五大原则,提出ICM+模型,修补并完善了ICM理论。(4)将传统的修辞手段与ICM+的五大原则相结合,为认知修辞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