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氟离子普遍存在于水体,我国部分水体中氟含量远超过渔业水质标准,但氟离子对水生生物的影响研究尚少。本研究应用生态毒理学原理,选取珍稀物种及重要养殖品种西伯利亚鲟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生活史阶段,以污染物对受试生物的毒性试验为切入点,按照应激研究三级反应理论的技术路线,通过水体氟暴露和食源氟暴露,获取血液生化、离子调节、行为、生长、形态变化和组织氟含量等方面的数据,以软骨鱼类为特色,展开氟对鱼类的毒理学效应、积累、代谢规律研究,探讨鱼类在氟污染中的反应和适应策略,以期得到可适用于氟污染风险预警的终点指标,提出保护鱼类的水体和饲料氟浓度建议,为我国渔业甚至世界渔业水质和饲料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同时,结合我国实际水体的氟含量,对氟对我国鱼类的生态学效应和健康影响进行预测,对高氟蛋白源替代鱼粉的可能性提供借鉴,同时氟在鲟鱼软骨的沉积将为人类消费鲟鱼软骨提供参考。其创新性研究结果归纳如下:1.氟对西伯利亚鲟胚胎发育的影响在水温17±1℃的条件下,采用半静态式生物毒性试验方法,探讨了水中氟离子对西伯利亚鲟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00-600mg/L浓度范围的氟暴露对胚胎发育有延迟效应,暴露组比对照组推迟孵化9-22小时。氟暴露同时导致各浓度组胚胎死亡率相比对照组显著增加,孵化率显著降低,出膜仔鱼畸形率显著升高,且氟离子暴露后的初孵仔鱼活力减弱,存活时间缩短。氟离子对西伯利亚鲟胚胎144小时半致死浓度(LC50)为447.61mg/L,孵化安全浓度为4.476 mg/L,导致仔鱼畸形的半数效应浓度为536 mg/L。氟对西伯利亚鲟胚胎安全质量浓度低于我国部分高氟地区地下水、地表水及人为氟污染水域中氟含量,提示天然水体的氟含量可能导致鱼类胚胎受到负面影响。对氟离子暴露条件下西伯利亚鲟胚胎仔鱼发育进行了形态学观察,比较了众多观察终点的敏感性。西伯利亚鲟胚胎暴露于氟离子后,死亡率,半数孵化时间和仔鱼畸形率均表现出浓度效应,三者对氟毒性的敏感性相似。使用二元计数方法观察到的胚胎氟暴露导致初孵仔鱼异常主要有一,畸形,包括脊椎弯曲和囊肿,其中脊椎弯曲包括脊柱前弯、脊柱后弯和脊柱侧凸,囊肿包括心包囊肿和卵黄囊肿;二,尾巴变短,眼部充血等偶尔出现的特殊畸形症状。在各畸形特征中,心包囊肿最敏感。西伯利亚鲟胚胎在氟暴露后转移至清水,毒性表现出一定的延迟效应,其中仔鱼死亡率敏感性高于仔鱼体长、体重和特定生长率。将本试验各终点以其对毒物的敏感程度分等级,结果表明:出膜仔鱼总畸形率和延迟效应死亡率最敏感,其次为心包囊肿。建议将出膜仔鱼总畸形率和延迟效应体长作为氟对西伯利亚鲟毒性作用的毒性观察终点。2.氟对西伯利亚鲟仔鱼急性毒性及安全浓度评价在水温17±1℃的条件下,采用半静态式生物毒性试验方法研究了氟离子对西伯利亚鲟初孵仔鱼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氟暴露后仔鱼出现游动速度加快、失去平衡、呼吸减弱等中毒症状,且随着暴露浓度的升高与暴露时间的延长,死亡率逐渐增加,存在明显的的剂量效应关系及时间效应关系。氟对西伯利亚鲟初孵仔鱼48、72、96小时LC50分别为1014.10mg/L、288.28mg/L和181.18mg/L。经计算得出氟对西伯利亚鲟初孵仔鱼安全质量浓度为1.81mg/L,低于我国部分高氟地区地下水、地表水及人为氟污染水域中氟含量。3.氟对西伯利亚鲟稚鱼的急性毒性本试验探讨了氟离子对西伯利亚鲟的急性毒性,旨在为其亚急性和慢性毒性研究奠定基础。西伯利亚鲟稚鱼两种规格分别为体长10.60±0.05cm,体重8.01±0.51g和体长17.21±0.91cm,体重39.35±3.57g。稚鱼暴露于低浓度氟后表现出兴奋,游速加快,然后游动恢复正常,而高浓度组首先游速加快后,在暴露后期游速减缓,失去平衡,趋向死亡。两种规格鱼对氟的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125和200mg/L,安全浓度分别为1.25和2.00mg/L,表明鱼体大小对氟的毒性影响较大。氟对西伯利亚鲟稚鱼(体长17.69±1.11cm,体重42.04±7.73g)的亚致死急性毒性效应试验结果表明,10mg/L与62.5mg/L氟暴露对西伯利亚鲟稚鱼血清中Na+、K+、Ca2+、Mg2+和P的含量均没有显著影响。水中氟离子浓度达到125mg/L则显著影响西伯利亚鲟稚鱼血清中上述离子的含量,其中Ca2+的含量是西伯利亚鲟稚鱼应对氟暴露变化最敏感的离子指标。4.西伯利亚鲟对氟毒性的敏感时期确定及利用敏感时期研究氯和硬度对氟离子毒性的影响本试验选取胚胎不同发育阶段、卵黄囊吸收阶段、开口阶段和仔稚鱼阶段的西伯利亚鲟作为急性毒性试验材料,尝试12小时毒物暴露方法,以确定氟对西伯利亚鲟毒性作用的敏感时期。结果表明胚胎阶段暴露12小时,LC50>600mg/L。胚胎孵化率数据显示卵裂期是胚胎受氟影响最大的发育阶段,延迟效应中生长数据显示卵裂期和囊胚期是氟对胚胎发育影响最大的阶段。出膜后仔稚鱼对氟的12小时LC50最小时为20-30天末期仔鱼(107.31-112.77mg/L),最大时为出膜1天仔鱼(>600mg/L)。随着年龄的增加,仔稚鱼对氟的敏感性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比较发现,西伯利亚鲟胚胎阶段相比仔稚鱼阶段对氟不敏感。结论:西伯利亚鲟应对氟暴露的生命周期中最敏感时期是孵化后20-30天,胚胎阶段最敏感期是卵裂期。在敏感阶段确定的基础上,探讨了环境因子中硬度和氯离子对氟毒性的影响。胚胎孵化率和仔鱼存活率随硬度和氯离子浓度升高而升高,胚胎和仔鱼氟含量随硬度和氯离子浓度升高而降低。结果表明硬度和氯离子降低氟离子对西伯利亚鲟的毒性。5.慢性水体氟暴露对西伯利亚鲟稚鱼的影响水体氟暴露西伯利亚鲟稚鱼90天,研究了氟离子对鱼体生长的影响,测定了鱼体各组织氟离子含量,探讨了氟离子对西伯利亚鲟血液生化指标和离子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水体氟暴露没有对死亡率造成影响,但暴露于7.8,18.7和51.8mg/L浓度时,鱼体生长显著抑制。养殖90d后≥7.8mg/L氟浓度下西伯利亚鲟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中ALP、UREA和CREA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变化。水氟对整个试验期间西伯利亚鲟稚鱼血清ALP的干扰可视为骨代谢紊乱的标志,CREA和UREA含量在试验中后期的恢复说明鳃和肾功能在氟暴露前期受损,其后逐渐恢复正常功能。K+和Na+在各取样点均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水体氟≥7.8mg/L暴露30天即导致西伯利亚鲟血浆中Ca2+和Mg2+含量下降,P含量上升,一直持续到90天。氟暴露西伯利亚鲟血液生化和离子指标的最低可观察效应浓度和最高无观察效应浓度分别为7.8mg/L和3.1mg/L。水体氟暴露后,氟在西伯利亚鲟硬骨(背骨板及胸鳍骨),软骨,鳃,皮中显著增加;试验结束时硬骨中氟含量高达3204.4mg/kg,其次依次为软骨1401.2mg/kg,鳃389.4mg/kg,皮100.1mg/kg。肌肉,肝脏,消化道,幽门盲囊在试验结束时氟含量并未升高,但氟含量在肝,消化道,幽门盲囊中要远高于肌肉。软骨氟含量超出人类食品限量,提示软骨的积累可能对人类消费鲟鱼软骨带来危害。结论:本试验条件下氟离子对西伯利亚鲟的最低可观察效应浓度是3.1mg/L,最高无观察效应浓度小于3.1mg/L。氟可通过在硬骨,软骨的积累及对血液生化指标和离子含量的影响发挥毒性作用,导致生长的抑制。6.食源慢性氟暴露对西伯利亚鲟稚鱼的影响本研究在饲料中添加氟化钠后饲喂西伯利亚鲟鱼稚鱼12周,旨在确定食源氟在西伯利亚鲟稚鱼各组织的积累情况,及引起生长抑制的浓度。试验期间没有发生西伯利亚鲟鱼体死亡。饲料中氟离子≤360.8mg/kg不会影响西伯利亚鲟的生长,支持了欧盟和我国关于鱼用饲料氟含量不能超过350mg/kg的最新规定。经过12周的暴露,氟在硬骨、软骨、皮和鳃呈现剂量浓度和时间浓度效应。试验结束时硬骨、软骨、鳃和皮的氟浓度分别高达7721.3、2324.2、721.4和262.5mg/kg。硬骨、软骨、皮和鳃的氟浓度与水体氟浓度呈线性相关,各暴露组组织的氟增加率随时间延长而减小,表明氟的积累还没有达到最高值。各试验组肌肉,肝脏,消化道和幽门盲囊在试验结束时氟含量较之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西伯利亚鲟肌肉氟含量在4.9-5.2mg/kg,幽门盲囊209.0-226.1mg/kg,消化道32.9-35.9mg/kg,肝44.1-47.5mg/kg。氟在软骨的积累量远高于我国食物安全标准(2mg/kg),警示软骨的消费可能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一定影响,建议加强对鲟鱼等具软骨的水产品中含氟的检测。以西伯利亚鲟稚鱼饲料中的氟可以高达360.8mg/kg推算,约有1/3的鱼粉可被高氟磷虾粉替代。总结全文,我国部分高氟地区和氟污染水域中水氟含量高于本研究得出的西伯利亚鲟胚胎、仔鱼和稚鱼对水体氟离子的安全浓度1.25mg/L,因此氟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须引起重视。从方法学上尝试了12小时急性暴露周期,确定了西伯利亚鲟应对氟暴露的最敏感时期是孵化后20-30天。本试验条件下水体氟离子浓度≤3.1mg/L,饲料中≤360.8mg/kg不会影响西伯利亚鲟稚鱼的生长,氟可通过在硬骨,软骨的积累及对血液生化指标和离子含量的影响发挥毒性作用。氟在软骨的积累为人类消费软骨敲响警钟。结合本文结果和养殖水体中氟含量≤0.92mg/L的事实,推测氟不是鲟鱼养殖畸形的主要原因。推测现阶段长江口水体氟(0.27-0.85mg/L)对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的影响较小,但随着水体污染加重,可能将对中华鲟产生负面影响。为了更好的保护鱼类及其它水生生物资源,提高经济效益,氟对不同鱼类在不同环境下的负面效应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