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取消式唯物主义对常识心理学的消解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pu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识心理学是当代心灵哲学和认知科学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这个问题的提出基于一个习以为常的事实:我们每一个正常人都能用心理概念来描述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并且解释和预言他人的行为。这种人人都有的心理资源被心灵哲学家称为常识心理学。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着常识心理学的实践。 那么常识心理学是否真的存在呢?科学心理学和常识心理学概念是冲突的吗?常识心理学是继续存在,并且在未来科学心理学中占有一席之地,还是被还原或取消?这一系列问题被心灵哲学家归结为常识心理学的地位和命运问题。取消式唯物主义提出了自己在心理问题上的独特观点,它所要进行的是一场“激进的本体论变革”——彻底的否定和取消常识心理学,代之以无歧义的、完备的神经科学。 本文概述了取消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它从三个不同的层面对常识心理学的解构。第一种解构认为常识心理学的解释的贫乏性。由于其理由是错误的,所以应取消。第二种解构从还原论的角度出发,认为既然常识心理学不能还原为神经科学,说明它与科学不具有和谐、统一的可能,所以应该取消。第三种解构基于功能主义的论证,认为常识心理学用因果状态来解释人的行为,但是不能用命题内容来区分因果角色。因为相同的命题内容状态能产生不同的内在因果功能状态。 对于取消主义要将常识心理学解构的企图,乐观主义和工具主义对其提出了批评、质疑。认为常识心理学不能被取消,因为常识心理学的合理性是通过命题态度之间以及命题态度与刺激之间的关系而得到体现的,因而它不能被神经科学所取代。并且取消主义自身也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因为取消论者一方面否定信念等命题态度的存在,一方面又在使用它们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鉴于这种争论还在继续,而且,取消主义的代表人物丘奇兰德还基于联结主义的神经科学知识,提出了超越常识心理学的战略。笔者在综合分析取消论和反取消论的观点的基础上,对常识心理学的地位、命运作出了自己的预见。笔者认为常识心理学概念和理论有其存在的理由,不应该被取消,但常识心理学隐含的是带有隐喻、拟人的色彩的错误的地形学、地貌学、生态学和原因论。这种错误的心理观,使人们容易错误的认为信念、愿望等命题态度是一种心理实在,陷入二元论的泥潭,心灵哲学的任务是根据真实的过程,揭示常识心理学概念的真实(而非隐喻式的)所指和意义。重构关于心理世界的解构图景、原因论和动力学。
其他文献
中国传统文化往往与一尘不变的,循环的,没有活力的历史观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常与欧洲的现代化那种充满活力的,直接的,以进步为目标的历史发展形式背道而驰。在过去的50年间,这
该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演变,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它所面临的理论困惑,指出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第二部分探讨了"生态中心主义"兴
论文共分三个部分:(1)《周易》伦理性质的萌芽和生长的历史.《周易》在产生之初是占卦卜筮之书,其伦理道德性质是在以后所逐步孕育出来的,与社会生活结合得更加紧密.该书被视为
信息法对信息活动进行调整,由于信息活动具有与传统的其他活动所不同的广泛性、跨地域性、丰富性以及快速变化性的特征,因此,传统法律难以对信息活动进行有效调整,而信息法要能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