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自19世纪末期由美国引入后,已成为我国的一个乡土树种,具有防风固沙、水土保持、荒山造林、园林绿化的重要作用。但是,刺槐叶瘿蚊已对我国刺槐产生严重危害。刺槐叶瘿蚊Oblodiplosis robiniae Haldemann属双翅目Diptera瘿蚊科Cecidomyiidae,是一种新发现的重要外来入侵害虫,我国于2006年首次发现报道。原产北美洲东部,以幼虫群集危害,已经对我国刺槐林生态、经济及社会效益造成重大威胁。需要深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技术,控制其危害。本课题通过室内试验结合林间调查对刺槐叶瘿蚊生物学、生态学及化学防治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形态特征刺槐叶瘿蚊卵长卵圆形,淡黄色,长为(0.32±0.01)mm,最大宽度为(0.12±0.02)mm。刚孵化的幼虫,椭圆形,通体透明,柔软,体长(0.33±0.03)mm,最大体宽(0.12±0.01)mm。幼虫约3~4龄,越冬老熟幼虫入土结茧越冬,茧颜色为土色,长(2.67±0.21)mm,最大宽度(1.45±0.20)mm。蛹为背蛹。2生物学(1)刺槐叶瘿蚊在泰安地区一年可完成6代,世代重叠,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冬。翌年4月上旬越冬代成虫开始羽化出土,9月上旬老熟幼虫开始脱瘿入土越冬。越冬代成虫两次羽化高峰期发生在4月中旬和下旬。室内研究发现,刺槐叶瘿蚊一天中的羽化高峰出现在08:00和18:00,孵化高峰出现在04:00和20:00。(2)室内测定不同温度下雌雄虫寿命及产卵情况,结果表明,温度对刺槐叶瘿蚊成虫寿命和产卵影响显著。在试验温度范围内,成虫寿命和产卵期均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单雌平均产卵量在26℃时最大,为43.33粒。(3)室内用不同浓度的槐花蜜液和白糖水饲喂刺槐叶瘿蚊成虫,结果表明,2种补充营养源分别在5%和1%浓度下能显著延长雌成虫寿命,而对雄成虫寿命没有影响。5%槐花蜜液和1%白糖水对刺槐叶瘿蚊雌成虫寿命、产卵期和产卵量均影响显著。3生态学(1)在人工气候箱中测定了不同试验温度下刺槐叶瘿蚊卵和蛹的发育历期,结果表明,温度对刺槐叶瘿蚊2种虫态的发育历期影响显著,其发育历期均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缩短。并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出了2种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刺槐叶瘿蚊卵和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8.90℃和9.28℃,有效积温分别为41.10日·度和88.01日·度。(2)越冬老熟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冬,茧主要分布在0~3cm表土层中,呈聚集分布。春梢、夏梢、秋梢三个时期分别对刺槐叶瘿蚊幼虫在树体不同方位和层次的分布研究表明,中层虫口密度显著高于上层和下层,而在东南西北4个方位上差异不显著。(3)4~9月份对树上幼虫种群消长情况调查表明,刺槐叶瘿蚊幼虫危害从4月中旬开始,6月中旬达到危害高峰,9月中旬结束。4化学防治(1)室内采用浸渍法测定了3种杀虫剂对刺槐叶瘿蚊幼虫的毒力,吡虫啉、灭幼脲、毒死蜱LC50分别为:10.0682 mg/kg、90.6499 mg/kg和74.9488 mg/kg。(2)40%毒死蜱乳油于越冬代成虫羽化出土前进行土壤处理,结果表明,用500倍液土壤处理效果最好,死亡率达到100%。(3)3种杀虫剂于初瘿期和瘿成熟期对刺槐叶瘿蚊幼虫的林间防治试验表明,初瘿期的防效明显好于瘿成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