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医学院校新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及时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并进行干预效果分析,为今后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新疆某医学院校2010级2005名本科新生作为研究对象,选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和SCL-90量表作为调查工具,在该校网络中心编入大学生人格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专业心理测评软件进行网络测试(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中测试)。对医学院校新生的不同人口学特征(包括性别、民族、生源、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差异进行分析。从医学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UPI问卷调查)筛选出的一类新生中随机抽取60名新生(干预组30名、常规组30名)作为干预研究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综合心理干预,用SCL-90量表进行干预前测与后测,对干预组和常规组进行干预前后组间横向和组内纵向的比较,分析干预效果。将心理测评软件中收集的数据导入Excel软件,并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校对,剔除不合格数据。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相关数据使用t检验、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检验水准α=0.05。结果:1)44.63%的新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一类和二类新生),11.18%的新生对自己的过去和家庭有负面评价,10.38%的新生常常失眠,最值得注意的是有4.30%的新生曾有过轻生念头;16.61%的新生感到自身健康方面有问题,13.71%的新生自觉心理方面有问题,但接受过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医学院校新生仅占到5.54%;2)新生心理健康异常的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障碍、情绪问题和强迫倾向方面;3)不同人口学特征(不同性别、民族、生源、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的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4)干预后,干预组新生的躯体化、人际关系、焦虑、精神病性因子分值干预后低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新生的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值中,仅在人际关系因子和焦虑因子分值干预后低于干预前,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1)医学院校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乐观(有近一半的新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2)医学院校新生心理健康异常的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障碍、情绪问题和强迫倾向方面;3)女性、汉族、来自城镇、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医学院校新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好;4)是否独生子女和生源地是影响医学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5)综合心理干预后,干预组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所好转,且好于常规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