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诗经》地理学研究

来源 :辽宁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ahnig6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经》中的诗歌产生于从周王城到各诸侯国的不同地方,故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对于《诗经》中地理资源的研究,在汉代就已经发生。汉代四家《诗》在解诗时对于地理位置、山川河流的名称、各地历史风俗都有涉及。班固《汉书·地理志》、郑玄《毛诗谱》等则格外注意了《诗经》的地理价值:《地理志》“以诗证地”,用《诗》国地理来证明汉代各地风俗;《诗谱》对《诗经》各国地理作了专门考证,从位置考证到历史到变风之作到风俗,对各国地理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诗经》地理问题在后世研究者甚多,出现了许多《诗经》地理学专著,而其发端,正是在汉代。通过对汉代《诗经》地理学的研究,不仅对《诗经》地理问题本身有所了解,还可以为后世《诗经》地理著作找到其依据,也可以通过探究汉代《诗经》地理学发生的原因了解汉代的学术特点。本文共分五部分。绪论部分简述研究现状与《诗经》地理学的涉及内容第一章,四家《诗》的形成渊源及其对地理问题的注解。汉代有齐、鲁、韩、毛四家《诗》,四家的学术渊源及其发源的地理位置各不相同,导致了对《诗经》释义的差异,这是四家《诗》与《诗经》地理的第一层关系。其在解释《诗经》时,都注意到了对各国的地理位置、地理名词、各地风俗的说明,四家有同有异:对地理位置的考释除二南与邶、鄘、卫外基本一致;对地理名词的解释,也是同多异少,差异者如对“渚”、“沱”等的解释。这是四家《诗》与《诗经》地理的第二层关系。第二章,《汉书·地理志》的《诗经》地理学价值。《汉书·地理志》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全国性地理著作,其第三部分将全国划分为十二个风俗区域,这些区域的划分基本与《诗经》国风相对应。班固将区域地理与人文风俗与《诗》结合起来,以《诗》证地,以风俗说《诗》,体现了对《诗经》地理的重视。第三章,郑玄《诗谱》的《诗经》地理学价值。《诗谱》可以看作是《诗》地理学的专门著述,郑玄借鉴了班固的《诗经》地理学思想,对《诗经》各国地理都进行了考证,并详叙各地的历史变迁以及当地风俗。第四章,《诗经》地理学在汉代发生的原因。一是大一统王朝背景下,汉代人对国土认知的需要使得地理学发展起来。二是汉代经学繁盛,《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学术地位高,研究者多,出现了《诗经》的各种专题研究。三是汉代学术有其综合发展的趋势,《诗经》学与地理学的融合是汉代学术趋势的结果。
其他文献
对人的正确认识与理解是正确认识和理解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前提和基础。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对人的认识和理解存在“意象化”“物象化”“人象化”三种面向,从而导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教育制度性话语权以理论认知及教育实践为原始条件,其发展完善遵循生成机制,社会作用的发挥遵循转换机制。制度性话语权的变迁逻辑在纵向时间维度上历经
针对基于线特征的单目SLAM(同时定位与地图构建)中的数据关联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线段端点patch确认的迭代数据关联算法。算法依据近似共线和端点近似重合两个指标来获取线特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介绍了复合材料树脂传递模塑技术,详述了RTM工艺增强体渗透性的几种表征方法和国内外研究进展,分析了不同方法的特点及不足,提出了影响织物渗透率的几个重要因素,指出了该领域未
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TEM4听力测试的构念效度进行了探究。定性分析主要基于TEM4听力测试内容与《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能力指标及《高校英语专
锅炉排烟热损失是锅炉热损失中最大的一项热损失。排烟温度过高会造成尾部烟道再燃烧,锅炉部分受热面因超温而造成爆管等一系列事故。近而使锅炉效率降低、事故发生率增加。
班级凝聚力是班级建设的核心内容,是营造良好的班级学风、构建和谐友爱的班级氛围、促进班级向心力形成的重要体现。对于研究生新生班级,班级凝聚力的构建在加深了同学之间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