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中国把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作为一大战略部署,提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美丽中国”。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已经成为中国未来发展趋势和战略目标。然而,伴随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的无序扩张造成了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失调,带来了一系列的城市生态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如何以新型城镇化为发展契机,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是我们面临和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生态文明建设包含内容和领域很广,具体落实到规划领域,水资源规划便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不可替代的基础性自然资源,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承载和支撑能力的定性指标。水资源也是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社会系统中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控制性要素之一。作为城市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水资源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生活、生产功能。制定和实施合理的水资源规划可以有效改善和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下的城市人居环境、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但是,目前诸多城市的水资源规划不仅在理论研究和方法应用方面缺乏特色,而且缺乏各区域、各部门有效统筹,尤为重要的是不能充分体现生态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意图。同时,城市水资源规划大多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子项,虽然也会影响总体规划,但多数情况下只是针对城市总体规划被动的提出局部解决办法,难以科学指导水资源优化利用和有效保护,达到真正解决城市水资源瓶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切实维护区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其局限性显而易见。 面对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和新型城镇化带来的生态环境方面的巨大压力,延用现有的规划体制和方式进行水资源规划显然不能满足城市生态健康协调发展的新需要,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突破,构建出一条新路径。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城市规划、城市生态及环境保护规划等方面成果的基础上,将生态理念和生态学理论融合于水资源规划理论中,建立宏观生态规划与水资源规划之间的桥梁,探讨以生态理念指导水资源规划。即将生态理念向下延伸,更多地关注城市生态和水资源规划问题;而城市水资源规划向上拓展,与生态保护结合,更多地融入全域整体,在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前提下,指导城市水资源规划,确保城市生态环境优良。以此充分发挥生态规划的主动功能,从生态优先角度保护城市生态资源本底,在宏观生态安全格局控制下进行水资源规划,改变水资源规划被动应对城市总体规划的局面。 中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很多城市建立在山脚盆地或者依山而建。山地城市气候类型、地形特征、生态环境、水资源禀赋及利用情况均较为特殊。一般,水资源分布时空不均,高山、深丘人少水多幅员面积大,丘陵、平坝人多水少幅员面积小;旱汛时期降雨量差别极大;水资源利用难度大、取水成本高,局部地区工程型缺水问题突出。同时,山地城市往往是区域生态涵养和保育的重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任务十分艰巨,加之山地区域因峰高谷深、地势陡峭,多存在地质灾害多发、持水保水能力差等问题,生态环境普遍较为脆弱。在山地城市水资源规划利用中,必须合理运用生态理念,构建区域安全的生态保护格局。 基于以上理论框架构建和要求,本文深入分析了山地城市水资源禀赋特征,统筹考虑山地城市特殊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需求,依据生态理念,建立了适用于山地城市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和用水需求预测方法;提出山地特色的水资源可利用潜力和供需平衡分析方法;对山地城市水资源集约配置、高效利用和节约保护的规划理论进行提升,并将新理论和方法在中国西南部典型山地城市重庆市加以合理运用。 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进行生态理论与水资源规划理论的学科融合,用生态规划指导水资源规划,为山地城市水资源可持续规划提供方法论指导和经验借鉴:一是基于生态理念对现有水资源规划理论进行提升和完善;二是结合山地城市实际,对山地城市自然生态属性、水资源禀赋与功能效用及其利用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形成生态理念指导下的具有山地特色的水资源规划方法;三是结合典型山地城市重庆市实现了本研究成果的首个实践与探索,达到理论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的目的。 通过以上水资源规划的理论深化、完善和实践认为,基于生态理念的山地城市水资源规划理论是可行的,且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同时,本文除了完善以往水资源规划的步骤和方法,还扩展了水资源规划的外延,使水资源规划和生态规划联系更加紧密,通过划定生态安全底线,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充实了水资源规划的生态功能。 综上所述,本文在生态理念指导下进行的山地城市水资源规划学科融合理论是对以往水资源规划从理论到实践的提升。水资源规划本身涉及学科较广,而多学科理论对水资源规划的指导是延续的,需要成熟的多学科理论成果不断充实完善,后续研究将随时追踪最新的生态学、环境科学、城市学、气候气象学等学科成果,在成熟的条件下进一步优化、深化;并利用G1S或相关先进技术建成区域性水资源系统规划数据库,为不断优化水资源规划理论和方法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