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在迁飞滞留季节捕获的微山湖地区(苏、鲁、皖三省交界处)野生日本鸣鹑(Japanese quail,WSH)40只和河南安阳地区野生普通鹌鹑(Common quail,YCQ)62只,同样在扬州种鹑场采集家鹑(Domestic quail,YJQ)40只,根据遗传变异在不同表达层次的标记性资料,检测三个鹌鹑群体11个表型、形态学标记、10个血液蛋白多态性(同功酶)标记和9个微卫星DNA多态性变异,结合野生日本鸣鹑与家鹑杂交能育性研究,收集国外学者同类研究资料,采用模糊聚类、经典聚类和遗传贴近度等多种分析手段,对国内外各种用途的家养鹌鹑群体及野生群体进行群体系统分化和进化趋异水平的研究;并在改进群体遗传不平衡检验方法和构建遗传共适应数理统计模型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种群形成和进化过程中建立的遗传共适应特性,结果表明: 1.两种野生鹌鹑与家鹑在体量、形态、习性、繁殖季节性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家鹑仍保留有部分野生鹌鹑的特性,而且与野生日本鸣鹑差异程度较小,仍共有大部分表型特征。 2.家鹌鹑与野生日本鸣鹑在笼养杂交情况下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心理隔离和机械性交配障碍,但经过一个亲和过程后,可以进行自然交配。野生日本鸣鹑与家鹑群体之间的杂交能育性低于同种群交配水平,但可以实现正、反交,产生受精卵、孵化出杂种一代,不存在合子前生殖隔离;在所有正、反交组合中,以野雄鹑x小型雌家鹑的效果最好。3.在以11个表型、形态学标记为基础的经典聚类和模糊聚类时,都发现野生日本鸣鹑与家鹑遗传距离较近,遗传分化和进化趋异水平低,即两者有更近的亲缘关系。4.通过检测三个群体10个编码肌肉、脏器酶多型的结构基因座上20个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布,收集国外学者同类研究资料,群体杂合度七检验、经典聚类和模糊聚类都表明我国境内的两种野生鹤鹑比日本列岛的野生鹤鹑.与世界各种用途的家鹑群体的亲缘关系更近;其中野生日本鸣鹑比野生普通鹤鹑更接近于日本列岛的野生鹤鹑群体。5.对两种野生鹤鹑与家鹑群体中9个微卫星位点的遗传变异分析表明,家鹑与野生日本鸣鹑遗传分化程度较低,所有的遗传变异在两个群体中皆能找到;相对于前两者而言,野生普通鹤鹑群体拥有更多的遗传变异,遗传多样性更为丰富。群体杂合度t检验、经典聚类、模糊聚类和遗传贴近度分析都证明野生日本鸣鹑与家鹑有更近的亲缘关系。6.根据遗传变异在不同表达层次的标记性资料(表型、形态学标记、血液蛋白多态性标记和微卫星DNA标记)分析结果,从不同水平上揭示了家鹑起源于野生日本鸣鹑,而且很可能最早起源于我国境内的野生日本鸣鹑。7.通过不同连锁不平衡检验方法的比较,建立遗传共适应的统计一模型,分析两种野生鹤鹑与家鹑表现在生化水平的遗传共适应特性,发现在三个鹤鹑群体中都检测到遗传共适应效应,主要作用表现为维持群体遗传平衡状态:在家鹑群体中,遗传共适应系数占遗传不平衡系数的30.56%一138.79%,这部分作用打破了两座位间(6pgd一。一Gpd、6pgd一pgi、6pgd一Mpi一I和6pgd一Es一n)的连锁不平衡,从而使群体在总体_t处于遗传平衡。8.根据蒙特卡罗模拟法检验结果以及中性基因位点遗传共适应的统计模型,分析三个群体中遗传共适应特性在分子水平上的效应,结果表明,在三个群体中,遗传共适应主导了各个群体的遗传不平衡状态;在野生日本鸣鹑群体中,有5 2.78%的组合位点因遗传共适应的影响处于遗传不平衡或极不平衡状态,遗传共适应在分子水平上的作用更加显著。9.本研究利用鸡的7对微卫星引物对三个鹤鹑群体的基因组进行扩增,得到了杂合程度较高的特异性片段,证明了利用微卫星的保守性在近缘物种间探索、开发应用于鹤鹑遗传分析的分子遗传标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