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所研究的岷江断裂是若尔盖地块东缘的重要的边界断裂。若尔盖地块位于四川省西北部,是松潘-甘孜造山带的一部分。松潘-甘孜造山带呈倒三角形分布,为多层次收缩性滑脱构造组成造山带薄壳结构,且滑脱构造与逆冲断层相伴随;是东西向中央造山系、近南北向川滇-贺兰构造带和中新生代以来形成的青藏高原之间交接转换关键构造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若尔盖地块具有与扬子地块相似的基底,早古生代为向北缓倾的被动大陆边缘,发育厚逾5000m以上的盆地-陆棚相的黑色岩系,晚古生代发展为碳酸盐台地,并为海相三叠系大面积覆盖。岷江断裂近南北向延伸,长约170km。地球物理场背景及地质演化历史的研究表明,岷江断裂是一条具有长期发展历史的大断裂。本文从变形构造,变形式样,变形机制及相关的变形变质关系入手,借助于ESR等测年方法,厘定了岷江断裂的构造序列,纵向上总结了岷江断裂的构造演化历史。岷江断裂在构造演化的过程中,主要经历了拉张-挤压构造阶段,其活动特点具有多期次、多力源性:有证据表明,在晚古生代时,岷江断裂已经存在,为张性断裂;中生代时,岷江断裂由于受华南板块与华北板块的拼合所产生的北东-南西方向挤压,产生右旋走滑运动;新生代以来,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岷江断裂所受到的应力方向发生变化,区域应力转变为北西-南东向挤压,随着青藏高原东缘物质向南东方向逃逸,岷江断裂在逆冲的同时伴随着左旋走滑;现在的GPS测量结果显示,岷江断裂仍在进行左旋远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