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尔盖地块东缘岷江断裂基本特征与演化历史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cy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所研究的岷江断裂是若尔盖地块东缘的重要的边界断裂。若尔盖地块位于四川省西北部,是松潘-甘孜造山带的一部分。松潘-甘孜造山带呈倒三角形分布,为多层次收缩性滑脱构造组成造山带薄壳结构,且滑脱构造与逆冲断层相伴随;是东西向中央造山系、近南北向川滇-贺兰构造带和中新生代以来形成的青藏高原之间交接转换关键构造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若尔盖地块具有与扬子地块相似的基底,早古生代为向北缓倾的被动大陆边缘,发育厚逾5000m以上的盆地-陆棚相的黑色岩系,晚古生代发展为碳酸盐台地,并为海相三叠系大面积覆盖。岷江断裂近南北向延伸,长约170km。地球物理场背景及地质演化历史的研究表明,岷江断裂是一条具有长期发展历史的大断裂。本文从变形构造,变形式样,变形机制及相关的变形变质关系入手,借助于ESR等测年方法,厘定了岷江断裂的构造序列,纵向上总结了岷江断裂的构造演化历史。岷江断裂在构造演化的过程中,主要经历了拉张-挤压构造阶段,其活动特点具有多期次、多力源性:有证据表明,在晚古生代时,岷江断裂已经存在,为张性断裂;中生代时,岷江断裂由于受华南板块与华北板块的拼合所产生的北东-南西方向挤压,产生右旋走滑运动;新生代以来,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岷江断裂所受到的应力方向发生变化,区域应力转变为北西-南东向挤压,随着青藏高原东缘物质向南东方向逃逸,岷江断裂在逆冲的同时伴随着左旋走滑;现在的GPS测量结果显示,岷江断裂仍在进行左旋远动。
其他文献
通过构建大连湾(DL17)和辽东湾(ZD-LDW017)两个站点夏季海水的细菌16S rRNA文库及辽东湾和海参养殖池塘秋季海水的细菌16S rRNA文库,利用16S rRNA序列比对法,对四个站点海水
近十几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突飞猛进,在许多地区成为当地的经济增长点。自然生态景区是激发旅游者产生的主导资源之一,在比较利益的驱动下,景区建设提高到各级政府和经济主体的议
现在的星系形成理论认为星系形成于暗晕之中,暗晕的属性对星系的形成与演化有主导性的影响。基于SDSS数据我们详细研究了卫星星系动力学状态对卫星星系属性的依赖。其中卫星星
星系的金属含量与其内部的恒星形成历史及星系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通过对星系内金属含量的研究,可以更好的描述星系的演化过程,并了解星系的金属损失问题。观测表明,小
该论文试图从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出发,分析一般非均匀磁场中带电粒子的集体辐射特征,包括自吸收及等离子体作用时的情况.同时研究了粒子能谱演化的规律及其效应.对伽玛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