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形象建构研究——以《华西都市报》和《南方都市报》为例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z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传统的城乡结构的也经历着剧烈的变化,农民工这一群体也因为代际的更替而呈现出新的特点。2010年国务院一号文件首次提到新生代农民工,并要求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让其市民化。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迅速地被置于媒体和社会的镁光灯之下。都市报媒体如何建构“新生代农民工”媒介形象,及其报道中所反映的现实问题也就成为本文分析的重点。  本文选取华西都市报和南方都市报的新生代农民工报道为研究样本,分析总结四川和广东两地都市报在新生代农民工的形象建构中的共同点和各自特征,对都市报的新生代农民工报道进行总结反思,以期为大众媒介相对客观,全面,深入塑造新生代农民工的形象提供实践范式。  在具体的研究中,本文运用量化与质化方法探讨了城乡一体化政策下的都市报中新生代农民工形象报道状况,分析发现在具体报道中不论是《南方都市报》还是《华西都市报》仍存在模式化现象和固有的报道框架,比如新生代农民工仍然较多的被塑造成“受苦受难”,“接受帮助者”的形象,而且尤其是《华西都市报》采用满足城市庸俗趣味视角进行的报道依然占据相当大的比例。但这些框架机制在逐步变化、报道语词和情感倾向逐步中性化,反脸谱化和反“污名化”报道比例有所提高;同时,报道中都市报的他者与自我意识不断冲突与融合,“他者”意识虽然存在,但相较都市报对传统农民工的报道,已经逐步淡化。而且都市报在报道中已经开始探索采用“自我”的视角来再现新生代农民工,而且注重对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相关问题进行报道,一些报道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权益”进行摇旗呐喊。但是,报道发现这种来自城市的善意的关注总是缺少新生代农民工的主动姿态,如果在都市报的报道中,新生代农民工呈现出城市生活融入者形象的话,这种融入也更多的只是一种“被融入”。对于都市报来说,建构新生代农民工全面、真实、客观、准确的形象,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其他文献
处在社会会转型期的中国,与高速发展的经济相伴而生的,是各类突发事件的次第涌现。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部门如何发布信息回应社会舆论,如何有效地开展舆论引导,已经成为涉事部门执
学位
传播技术的革新带来了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勃兴,进而影响了整个社会的传播生态。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多对多、互动性强的传播机制让更多的普通民众发声,直接影响了社会
近些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传统的平面媒体一面遭受着新媒体的冲击,一面与其不断融合,不少纸媒都推出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以及APP等等,尤其是一些都市类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