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杨礼赞》是茅盾于1941年为皖南事变发声、为人民指出“真标”的一篇作品,是他在过去几年里于新疆、延安、重庆等地颠沛流离之后写的这一发自内心的作品,也是最让他印象深刻的一篇作品。茅盾后来还特别以“白杨礼赞”为名编了一本散文集。他在这篇散文中“一唱三叹”后痛快直呼对白杨树的赞美,以白杨树表达自己对丰沛、顽强的生命力之讴歌。这样一篇情感真挚充沛、富有文化自信的经典抒情散文被选入了北师大版、苏教版、语文版和现今的部编本教材之中,可见此文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如何在这样一篇具有教学价值的抒情散文中确定合宜有效的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师需要考量的地方,毕竟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解决这一问题才能有效优化关于《白杨礼赞》这篇散文的教学。迄今为止,学术界针对《白杨礼赞》的主题和艺术特色的研究比较深入而全面,从中可以看出此文可供教学的内容很多。为保证《白杨礼赞》的教学内容落实到“这一篇”的独特价值上来,此研究结合学术界分析和抒情散文的文体特征从“由远及近的对象确认”“层递曲折的结构布局”“以小言大的象征蕴藉”“劲健铿锵的音乐语言”四个方面发掘这一篇文章的独到之处。而选入此文的四种教材由于编写意图不一,在学术界研究的基础上呈现出来的教学内容的导向也就各不相同。这一点可以从《白杨礼赞》在不同教材中所处的学段安排情况、单元编排情况、课下注释编撰情况以及课后习题编撰情况四个方面得以体现。教材提供的教学内容是如此,而一线教师们在《白杨礼赞》实际教学中选择的教学内容又在此基础上做出了取舍。本项研究按区域性、代表性、层级性三个标准选择的30份教学课例,反映了一线教师们对此文教学内容的取舍情况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由大方向逐渐深入到细微处挖掘教学内容后,整合前文分析、规避教学问题,为一线教师们提供了《白杨礼赞》教学内容方面的具体建议:“平凡”与“不平凡”中的生命意识;层递曲折的结构中推进象征蓄势;抓住象征手法的典型刻画开展片段写作;词句的比较朗读中感受语言的劲健铿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