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湾海域水色要素空间变化特征研究

来源 :大连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a9326323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阶段海洋监测的需求不断增加,近海Ⅱ类水体各要素空间分布的深入研究势在必行,以往的单一要素的空间分析已经不能满足生产与研究的需求,同时遥感进行海洋监测的迅猛发展,对于遥感领域的水色三要素(叶绿素、总悬浮物、有色可溶性有机物)的协同观测与空间分析就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现阶段的近海Ⅱ类水体的遥感监测绝大多数依旧是使用表观光学量作为因子进行统计模型的反演,利用水体后向散射特性对Ⅱ类水体要素的反演还大多集中在悬浮物这一个要素,浮游植物的研究更多是在实验室测量藻类的后向散射特性,应用后向散射反演叶绿素浓度这方面国内的研究还只有对大型淡水湖泊水体叶绿素浓度的反演,但是随着定量遥感的精度要求的提高,使用固有光学量来进行近海水体的水色要素反演将会是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分析了辽东湾近海水色三要素的空间分布特性并对水色三要素与水体后向散射系数的关系进行探究。本文通过对2015年4月辽东湾水色观测航次32个站位点,每个站点表层、5m以及10m水深(有两个站点因为水深较浅,没有10m处的数据)的数据,总共获取94组水色三要素的数据、后向散射数据以及相对应的必要辅助参数。利用地统计学的方法进行了空间分布的差值计算,并对典型区域进行剖面差值计算,以此来分析辽东湾海域水色三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同时利用所获取的数据进行后向散射与总悬浮物浓度的关系的分析,叶绿素浓度与后向散射系数的分析。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叶绿素a浓度的整体分布是10m水层处最高,5m水层处接近10m水层的浓度,向上逐渐减弱,表层最低,整体变化范围为:0.4411.39mg/m3,均值为:3.97mg/m3。辽东湾北部海域高于南部海域,东部海域高于西部海域,表层海水易出现极值,等值线分布密集,变化梯度较大,受入海径流等营养盐的影响大。(2)总悬浮物的浓度分布依旧是10m水层处最高,5m处和10m处基本相同,向上逐渐减弱,表层最低,整体变化范围为:1.5649.37mg/L,均值为:10.70 mg/L。北部海域依旧是高于南部海域,东部海域高于西部海域,表层海水总悬浮物的浓度变化很大,总悬浮物的浓度受到沿岸径流以及海水动力环境影响较大。(3)有色可溶性有机物吸收系数分布是5m水层处最高,底层最低。整体变化范围为:0.1030.372m-1,均值为:0.1852m-1。整体吸收系数的平面分布和叶绿素浓度分布相似,依旧是北高南低,东高西低。5m水深处吸收系数变化最大,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敏感。春季辽东湾海域有色可溶性有机物含量受陆源输入影响较大。(4)辽东湾的后向散射系数与总悬浮物浓度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更接近于一种三次方关系,不同的波长的后向散射拟合趋势基本一致,R2都在0.9以上。同时利用442nm以及700nm的后向散射系数为因子建立利用后向散射系数反演叶绿素a浓度的模型,R2为0.42但一致性系数达0.76,可以为以固有光学量反演水色要素提供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超临界流体协助渗透技术为聚合物加工工艺注入了新的活力,使许多传统工艺都得到创新和发展。超临界流体染色便是这一技术的代表性应用。目前针对超临界染色工艺已作了大量研究
在不同的最大拉应力作用下,反复加载.卸载,测量了45冷轧钢试件在加载和卸载过程中试件表面某确定点漏磁场随拉应力的对应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当最大拉应力<610MPa时,磁感应强度随应
为了研究宽幅流线型箱梁断面的涡振性能,以某跨越长江的大跨悬索桥为背景,进行1∶50节段模型风洞试验。分析了检修轨道、人行道栏杆等涡振敏感构件的影响,研究了改变人行道栏
银杏是古老的树种之一。银杏材是一种绿色、健康性的木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银杏栽培发展速度突飞猛进。随着银杏的种植面积不断的增大,随着科技的进步,市场的需要,用银杏木
贯彻“一带一路”的战略方针,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的理念,不断提高各区域地震灾害管理及应急救援能力,是降低和减少地震灾害损失的根本途径。“一带一路”国家所
本课题研究的是喷气织机综框的模态分析,综框是织机上实现经纱开口运动的关键器件,要使织造过程顺利进行,综框应具有良好的动态性能。本课题主要应用有限元计算方法(包括使用
烟叶化学检测是烟叶内在质量检测的重要方面,做为常规化学分析费时、费力;而近红外光谱分析则具有简便、快速、低成本、无污染以及样品的非破坏性和多组分同时测定等优点,逐
分析了钢铁工业信息自动化的应用现状,对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提出了路径探索。全面分析了智能制造的定义、智能制造的难点和突破点,并大胆地对智能制造的未来发展进行展
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提出"气有余便是火"的理论与临床联系甚为密切,但后世对此理论的含义颇具争议。鉴于这些争议,本文分别从理论背景、"气""火"之辨、辨证治疗等方面进行
采用电流变阻尼器作为汽车悬架系统的减振器 ,应用最优控制策略 ,设计了汽车悬架的半主动控制系统。大量仿真实验表明 ,采用电流变阻尼器的半主动控制悬架系统有效地改善了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