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对山西省宁武县矿产资源的过度开发产生了许多的采矿废弃地。为了解其废弃地自然资源环境的现状,本研究在对山西省宁武县采矿废弃地自然定居植物群落进行野外植物样方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数量分类和排序、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等方法,对该废弃地自然定居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与生态种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系统分析,揭示了自然定居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旨在为山西及周边地区采矿废弃地人工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为:(1)对山西省宁武县采矿废弃地自然定居植物群落的调查统计显示,该调查区域共有52种植物,分属于22个科42个属,其中2种灌木植物、3种乔木和47种草本植物。其中多年生的草本占的比例为69.2%,一年生草本的比例为17.3%,二年生草本的比例为3.85%,灌木的比例为3.85%,乔木的比例为5.77%。(2) TWINSPAN分类将宁武县采矿废弃地自然定居植物群落51个样方划分为7个植物群丛,即:Ⅰ黄香草木樨+野艾蒿群丛,Ⅱ披碱草+铁杆蒿+画眉草群丛,Ⅲ糙隐子草+铁杆蒿群丛,Ⅳ铁杆蒿+草地早熟禾群丛,Ⅴ草地早熟禾+小红菊+糙隐子草群丛,Ⅵ节节草+老鹳草+小车前群丛,Ⅶ老鹳草+苦荬菜群丛。其结果很好的反映了植物群落之间的生态关系;DCA排序结果较好的反映了宁武县采矿废弃地自然定居植物群落之间以及群落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一轴反映了采矿废弃地堆积时;间和群落所在生境的坡向变化,沿DCA第一轴从左到右,废弃地堆积时间逐渐减少,坡向由阳坡转变为阴坡。第二轴反映了群落类型的变化。采矿废弃地坡向、土壤水分、堆积时间长短是影响该废弃地植被群落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的主导因子。随着废弃地堆积时间的增长,自然定居植物群落逐渐向稳定的结构类型发展。(3)宁武县采矿废弃地自然定居植物群落31个常见种的465个种对的种间关系分析表明,Fisher精确检验中呈正关联种对有139对,仅占全部种对的29.89%,其中呈极显著正关联(P<0.01)的有12对。Spearman秩相关分析中呈正关联种对的有130对,占全部种对数的27.96%,其中呈极显著正关联(P<0.01)的有22对,呈负关联的种对有335对,没有呈极显著负关联的种对。465个种对中负相关居多,达到极显著或显著的种对少,说明该采矿废弃地自然定居植被群落比较脆弱,群落结构简单,仍处于演替初期阶段。根据TWINSPAN聚类分析,将废弃地自然定居植物群落31个种划分为6个生态种组。披碱草、黄香草木樨、沙棘、土庄绣线菊、山榆等种对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或正相关,生态适应性强,可作为先锋物种进行混合种植于该区采矿废弃地,进行植被生态恢复。(4)采用生物多样性指数对宁武县采矿废弃地自然定居植被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的分析,7个群丛物种丰富度排序为:群丛Ⅱ>群丛Ⅵ>群丛Ⅴ>群丛>群丛Ⅲ>群丛Ⅰ>群丛Ⅶ;物种均匀度的排序与丰富度大致相同,群丛Ⅱ>群丛Ⅵ>群丛Ⅴ>群丛Ⅳ>群丛Ⅷ>群丛Ⅰ>群丛Ⅲ;群丛Ⅱ的物种多样性最高,群丛Ⅲ的最低。随废弃地堆积时间的增加,群落环境得到较大的改善,群落内物种组成逐渐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