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锡伯族“汗都春”(曲子戏,又称“秧歌”),是锡伯族戏剧的统称,也是锡伯族人民深受欢迎的一种曲子戏。它是锡伯族艺术家们在平调、越调的基础上,用本民族的艺术特点进行创作的一种新型的民间戏曲艺术;是西迁新疆的锡伯人在清末移民大背景下吸收当时满、汗文化的优秀成果,在长期的实践中结合本民族的文化需求,创造出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戏曲艺术,是移民文化的产儿。它仅存于新疆北部的伊犁察布查尔地区。可以说,它是锡伯族多民族文化交融的见证。它既突显了本民族的艺术特色,又吸收了其它民族的艺术,是锡伯族人民文化宽容心理的真实体现,也是锡伯族在文化上多元混成的一次展演,因此是锡伯族文学中的一支奇葩。同时,也是锡伯族唯一现存的民间戏曲艺术的代表。本文就察布查尔地区的“汗都春”为研究对象,在田野调查和文献调查的基础上,对“汗都春”戏产生的背景、渊源与发展,腔系演变,剧目辑录,传统剧目内容分类以及音乐和表演艺术等方面进行初步研究,概括地总结了锡伯族“汗都春”曲艺艺术在各方面的特征和问题。全文除了绪言和结论以外,正文分为六部分。其基本内容如下:1、锡伯族文学及戏曲概况。考察了锡伯族文学及戏曲的整体概况。在文学上,它呈现出以下的特点:(1)在本民族文学的基础上大量吸收满汉文学的精髓;(2)口头民间文学发达。但总体上却处于被忽视被边缘化的境况;在戏曲方面,主要有三种欣赏形式:朱仑呼兰比(即念说)、更心比(即吟唱)、汗都春(即秧歌儿曲子戏),这三种因形式的不同其内容也有所不同。其中,本文要研究的“汗都春’是最为复杂的一种曲艺,它分为平调和越调,是西迁新疆的锡伯人在清末移民的环境下,融合各方面的因素创造出的一种新曲艺。它们都被列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2、与锡伯族戏曲“汗都春”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本章从西迁锡伯族生存的地理环境入手,追溯这个民族的历史沿革及文化特性,重点考察了清朝末年举行的大规模西迁新疆、屯垦戍边的移民运动以及在这种决策下创造出的新型文化——移民文化,在移民文化的濡染下,各种移民群体和部族在新疆合流,为“汗都春”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3、“汗都春”的源起、发展及腔系探析。本章考察了“汗都春”的形成及发展情况,并根据调查和文献对它的腔系(平调和越调)的相关问题作了探析。4、“汗都春”传统剧目研究。本章主要考察了“汗都春”剧目的辑录情况、内容和形式分类以及与西北其它地方戏曲剧目的比较情况。5、“汗都春”的音乐研究。本章从“汗都春”的定弦方法及伴奏乐器、平越调曲牌结构及演唱语言等方面来探讨它的音乐本体特征。6、“汗都春”的表演艺术研究。本章将“汗都春”与传统戏曲艺术进行比较,考察它作为一种地方民间戏曲,与传统的大戏在表演方面的共性与个性特征。经过对比发现,它作为一种民族小戏曲,集中了传统戏曲与民族戏曲之特色于一身。结论部分是对正文各章要点进行的概述,并注意到锡伯族“汗都春”之所以能够产生并得以长期保存,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各民族的大迁徙和大移民对“汗都春”的整合及产生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生活方式和民俗活动的相似性也为“汗都春”的传承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空间。经过时间的淘洗和历史的积淀,它已经内化为一种民族化了的移民文化,成为西迁时代的人们对自我身份认同的一种集体无意识选择。但是,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大众传媒等各种现代文化正在侵蚀着这一特色文化艺术,它需要人们的抢救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