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毒攻毒”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命题,有着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有研究仁智并见,究其原因是对“以毒攻毒”缺乏系统、深入、准确的阐发。本文以中医“以毒攻毒”为研究对象,针对其概念、源流、思想等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从理论层面阐发“以毒攻毒”,深化对本问题的理解、解释与应用。1“以毒攻毒”溯源通过文献学源流考察,研究者认为“以毒攻毒”肇端于秦汉,发展于晋隋唐,深化于宋金元,丰富于明清,创新于近现代,每个历史发展阶段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战国秦汉以前药、毒不分,对“以毒攻毒”认识仅限于“凡治某病,皆谓以某药‘毒’之”,尽管如此,已蕴含其思想萌芽,这对其后提出“以毒攻毒”奠定了基础。唐朝时期明确提出了“以毒攻毒”和“以毒防毒”,扩大了其应用范畴。随后“以毒攻毒”理论进一步拓展、深化,明确了具体使用方法,并出现许多以“以毒攻毒”为功效、主治的中药与方剂,使“以毒攻毒”得以细化、丰富。近现代“以毒攻毒”概念呈现多元化、具体化倾向,其他学科也广泛吸收、借鉴。对“以毒攻毒”源流的梳理,实现了辨章学术、追源求真的目的,这对中医“以毒攻毒”理论具有重要的传承和促进作用。2“以毒攻毒”思想基础参酌诸说,分析探索,阐明“以毒攻毒”思想源于“有故无殒”,“有故无殒”原意是指妇女重身时的用药而言,后拓展引申为应病服药、对症用药,即通过妇女妊娠期这一特殊病例强调药物具有双重性,掌握合适条件是趋利避害的关键所在,这亦是“以毒攻毒”思想精神的实质。“以毒攻毒”理论基础为“同气相求”,“以毒攻毒”即是针对人体疾病偏性和毒药偏性这一相似属性,以补偏救弊。“以毒攻毒”治疗目的是实现“以平为期”,“以毒攻毒”是从祛邪的角度恢复人体阴阳气血新的动态平衡,实现以平为期。探寻“以毒攻毒”思想,为深刻理解、应用“以毒攻毒”提供新思路,进而从概念学角度认识和研究“以毒攻毒”。3“以毒攻毒”解析通过解析文字,理解词义,对“以毒攻毒”分而述之,指出“以毒攻毒”的第一个“毒”指药物,通常指作用较剧烈的药物,但不一定是有毒药物,亦指某些特殊的治病方法,也可理解为解毒、拔毒、排毒、祛毒等具体方法。“攻”除指攻下、泻下等治法外,还可泛指一些特殊的治疗手段,与补法相对,就“以毒攻毒”而言,可理解为“治”。第二个“毒”既指疾病险恶、进展迅速、病情危重、病因病机不清楚的疾病,还可理解为暴烈、传染、秽浊、迁延、重笃之邪,亦包括指病因、病症名、药物特性等。“以毒攻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以毒攻毒”指一切特殊的治疗手段和方法,和常规治法、用药不同,是针对“毒”的病机治疗暴烈、传染、秽浊、迁延和重笃之疾。狭义“以毒攻毒”指猛烈之药治疗猛烈之疾,主要是指用毒药、剧烈药治病。现代对“以毒攻毒”的研究、认识以狭义居多,对其广义含义的明确,有助于全面认识、理解、应用“以毒攻毒”。4“以毒攻毒”内涵与外延汇参探义,对中医“以毒攻毒”概念相关理论问题进行解析,论证了用猛烈或非猛烈之药治疗猛烈或非猛烈之病、某些特殊之病的特殊治法为“以毒攻毒”概念内涵。明确了以物性相制、气类相从;应病服药、循序渐进;方证相应、平调阴阳为“以毒攻毒”概念外延。本文剖析、论述了“以毒攻毒”定义要点,指出对其定义需综合考虑以下几点:要考证其原始出处,要明确其应用原则,要界定其适用范围,要拓宽其用药思路,要明确和概念相关的理论问题。对“以毒攻毒”概念的解读,目的是为实现准确辨别、掌握、理解中医“以毒攻毒”的精髓。5“以毒攻毒”典型案例分析通过对脖子猴、肝癌、疼痛、五更泻和久泻五个医案的分析探讨,认为“以毒攻毒”不仅可以用于治疗猛烈之病,而且还可用于治疗非猛烈之病。通过总结古今医家应用“以毒攻毒”的诊疗经验和用药方法,以期为现代难治病的治疗提供借鉴和参考,现代难治病可以从“以毒攻毒”的角度进行探索与实践。6创新点6.1重新考证了“以毒攻毒”的初出之处,指出中医“以毒攻毒”最早出自《银海精微》。6.2明确了“以毒攻毒”的应用原则和适用范围,认为“以毒攻毒”是针对“毒”的证候病机,治疗因“毒”所致的病症,是否应用“以毒攻毒”重点应放在考察病机上。6.3探讨了与概念相关的理论问题,阐明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拓宽了用药思路,并对“以毒攻毒”的定义要点进行剖析。给“以毒攻毒”下一个严谨的定义,还需要从宏观及微观上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深入研究,使“以毒攻毒”理论内涵清晰,进而指导临床准确合理应用,这对中医理论体系的构建和临床论治水平的提高,都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