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明显下降,学龄人口降中趋稳,农村中小学学校规模随之缩小,办学效益逐渐降低。大多数小规模学校势单力薄,没有能力完成国家规定的教学任务,更谈不上素质教育或优质教育。然而,广大群众希望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愿望日益迫切,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期望值也不断提高,他们对教育的需求己开始从“方便”转向“优质”。面对当前的新情况、新问题,有必要对中小学学校布局进行调整。 对中小学学校布局进行调整,从学校教育内部来看,有利于节约人力、物力、财力,发挥有限资金作用,提高中小学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符合广大群众对中小学教育的长远要求。从对国家的意义来讲,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对巩固农村教育水平,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城镇化进程,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全国各地都开始重视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这一问题成为广大农村乃至全国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一环。 因而从2001年国务院发出《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后,全国各地掀起了学校布局调整的热潮。面对山西实际,响应国家号召,2001年8月,山西省人民政府下达了《山西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掀开了山西省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序幕。经过几年的调整,该项工作有得有失。本文在深入透析学校布局调整的实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处理相关的文献、数据以及对实际情况进行调查访问,进而对山西省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从宏观层次看,中小学布局调整是人口、经济、政治、文化等发生巨变的折射;从中观层次看,中小学布局调整是学校教育系统内部资源在数量上的整合与结构上的优化;从微观层次看,中小学布局调整是学校生命过程的加速推进;从动态角度看,中小学布局的调整过程是政府与群众的利益博弈过程。 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受到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与结构、学校服务半径与学生安全、文化差异、观念意识、组织管理及科学研究等因素的影响。 由于学生人数不断减少,农村学校办学效益越来越低;城乡教育差距越来越大;农村中小学教育关系着学生自身及山西未来的发展,对山西省中小学布局进行调整势在必行。当前山西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优质教育的热切期盼;以县为主的管理保障;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使山西省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具有现实性。 山西省中小学经过几年的布局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相关政策不断出台;调整模式,因地制宜;学校的数量、结构不断趋向合理。但是仍然存在政策引导、经费保障、群众的接受、学生学习受扰及上学成本增加、学校教学秩序受扰及教育资源流失等问题。 面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山西省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需要坚持计划性、合理性、适度性、效益性原则并从观念、政策、投入、管理等方面完善保障。通过制定合理的目标、计划,并确保顺利执行、落实;增加相关资金的投入,并提高其利用效率;做好与学校布局调整相关群体的思想工作;改善并进校的办学条件,防止被撤校教育资源的流失;强化并进学校内部管理和组织文化建设,巩固学校布局调整成果等措施,使山西省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能顺利开展,并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