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源矩阵薄膜晶体管型液晶显示器(AM-TFT-LCD)具有画质优美、节约电能、方便携带等诸多优势,已经成为显示领域的主流器件。AM-TFT-LCD要求液晶材料具有低的粘度、宽的液晶相区间和负的介电各向异性。研究表明,在苯环侧向引入氟原子可以使化合物不仅具有负介电各向异性,而且具有较低的粘度。因此,近年来该类液晶化合物成为了研究热点。为了进一步寻找低熔点、宽液晶相区间并具有负介电各向异性的液晶材料,本文将2,3-二氟取代苯基结构引入到液晶分子中,以保证化合物具有负介电各向异性,并通过改变端基和在环骨架之间引入乙撑桥键,合成了3个系列共28个环己基乙撑桥键侧氟代苯类液晶化合物,总收率4.2-8.7%,纯度均大于99.0%,结构经核磁共振(1H NMR、13C NMR)、红外光谱(IR)和质谱(MS)得到了确认;通过偏光显微镜(POM)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分析了液晶化合物的相态织构和相变温度。此外,还初步研究了末端基团对液晶性能的影响。主要内容如下:(1)合成了三类分子中含烷氧基、2,3-二氟取代苯基、反-1,4-二取代环己基、乙撑桥键结构的三环液晶化合物,对碘代反应的条件进行了优化;该系列液晶化合物的熔点较低(最低为56.8℃)、清亮点较高(最高为148.7℃),具有近晶相和较宽的向列相区间(最宽为87.4℃);末端烷氧基链长的增加,可以提高化合物的清亮点;烷基链长的增加,可以降低化合物的熔点,但会促使近晶相的出现;乙撑桥键的引入可以降低化合物的熔点。(2)合成了两类分子中含烯丙氧基、侧向多氟取代联苯、反-1,4-二取代环己基、乙撑桥键结构的三环液晶化合物,并成功地将2-(3-氟苯基)-1-(顺-4-正丙基环己基)乙酮转为2-(3-氟苯基)-1-(反-4-正丙基环己基)乙酮,探讨了其转型机理;该系列液晶化合物具有较低的熔点(最低为42.7℃)和较宽的向列相区间(最宽为75.7℃);侧向第三个氟原子的引入可以进一步降低化合物的熔点;烯丙氧基的引入有助于降低熔点、拓宽向列相区间,但是会引入近晶相。(3)合成了两类分子中含酯基、侧向二氟取代联苯、反-1,4-二取代环己基、乙撑桥键结构的三环液晶化合物,并对酯化反应的条件进行了优化;该系列液晶化合物具有较高的清亮点(最高为162.5℃)和较宽的向列相区间(最宽为82.6℃);端烯的引入可以降低化合物的熔点(降低了3.7℃),提高清亮点(提高了24.8℃),拓宽向列相区间(由54.1℃拓宽至82.6℃),比较系列一和系列二的液晶化合物可以发现相同的规律;将系列三的化合物与系列一和系列二的液晶化合物相比可以发现:酯基的引入可以使化合物的清亮点升高,且有助于消除近晶相。总之,本文所合成的液晶化合物均为热致互变型液晶,具有较低的熔点(最低为42.7℃)和较宽的向列相区间(最宽为87.4℃),在垂直排列(VA)和面内切换(IPS)显示模式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