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探讨俯卧位脊柱后路手术后深静脉血栓(VTE)形成的风险和特点以及术后预防性应用利伐沙班(Rivaroxaban)抗凝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方法:选择于2011年8月至2011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骨病外科接受脊柱后路手术治疗的成年患者共120例。其中男性78例,女性42例,平均年龄58.1岁(最小19岁,最大82岁)。随机分入实验组或对照组,各60例。实验组:术后第一天开始接受利伐沙班(拜瑞妥)抗凝治疗,10mg/次,口服,1次/日,至下地活动后2日停用;对照组:术后均未应用任何机械或药物方式预防血栓发生。包括单纯腰椎间盘切除术27例,腰椎管减压、椎间融合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76例,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术5例,颈椎骨折或失稳植骨融合术8例,脊柱侧弯矫形术4例。纳入病例既往均无血栓栓塞性疾病,凝血机制均无异常,术前均未使用过其它抗凝药物。麻醉方式均为全身麻醉,手术体位均为俯卧位。术前术后测定血红蛋白、血小板、凝血四项、D-二聚体、谷丙转氨酶等血液指标;记录术中术后失血量,观察有无血栓栓塞临床症状出现。术前一天、术后第7天(或出院前一天)行双下肢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观察术口及手术并发症情况。出院后随访30天。研究结果:共纳入有效病例115例,其中实验组57例,对照组58例。对照组的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为13.8%(8/58),其中有症状型1例,无症状型7例,PE发生1例,发生率为1.7%(1/58),死亡1例;实验组的DVT发生率1.8(1/57),无PE及死亡病例;两组的DVT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7d纤维蛋白原、术后7d血浆D-二聚体、术后3d和7d凝血酶原时间、术后7d谷丙转氨酶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其中术后7d谷丙转氨酶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其余上述指标实验组低于对照组。两组在总失血量、术后失血量、术后7d血红蛋白含量、术后7d血小板计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发生2例出血相关并发症,1例出现术口皮下淤血,1例出现黑便。以上两例停药后至出院未发现DVT。其余患者以及对照组未出现硬膜外血肿、皮下淤血、黑便、血尿、牙龈出血等情况。两组比较出血风险无统计学差异。两组病例随访30天,均未发现因伤口不愈合或感染导致再次住院治疗的病例。研究结论:在择期俯卧位脊柱后路手术后有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应用利伐沙班进行预防能够明显降低术后血栓栓塞的发生率,且不增加术后出血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