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从各个角度对性味理论进行研究的人颇多,但至今有关性、味的物质基础以及如何客观界定中药的性、味等问题一直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系统的研究,尤其是扎实的文献整理工作。而且2006、2007连续两年,中药性味功效相关理论的基础研究均属于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的重要支持方向,足见其重要性及国家对之的重视。本文通过以下方面的探索,对辛热药性进行了系统的文献整理研究,包括理论、实验以及临床各方面的研究。因此本课题从辛热药入手,拟以传统的文献研究方法,以古代和现代文献为研究对象,对研究资料进行规律性把握和系统梳理,试图理出有关辛热药的药性特征及现代认知和辨别依据,为进一步研究辛热药以及药性理论提供文献依据。另本课题也属于2007年度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中药药性理论相关基础问题研究”中的子课题之一。1.四气、五味的基础理论通过搜集、查阅相关文献,系统整理了四气、五味的概念、产生、发展及作用方面的内容。药“有寒热温凉四气”,首先是由《神农本草经》提出的。寒、热、温、凉不同药性的药物,能使机体产生不同的寒热效应以及扶阴抑阳或扶阳制阴的作用,以祛除病邪,调理脏腑,平衡阴阳,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现在大部分医家认为药味肇源于口尝,但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产生了推理的味,使药味脱离或部分脱离口尝直接感觉的味,而独具特色。五味作为药性之一,在现存文献中,以《内经》为最早。《素问·藏气法时论》指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这是对五味作用的最早概括。2.辛热药性的基础理论通过搜集、查阅相关古代文献,将古代医家对辛热药性的基础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归纳。辛热药性属阳,归入肺经,有生、浮之功。一般认为辛能散,能行,能润、能燥;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温肺化痰、助阳化气、峻下冷积、温经通络、补火助阳、引火归源、回阳救逆、温宣开窍等作用。3.历代重要本草书中辛热药性的演变为了分析辛热药性的变化及其变化依据,本课题在此从历代各选取一本有代表性的本草:《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珍珠囊》、《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本草备要》、《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首先将各书中的辛热药总结出来,建立数据库,以便今后的应用,再将历代各书中认识较为一致的筛选出来,对其进行分析。在我选的十部本草中所包含的所有辛热药共有923种药物。所选十部本草一部本草认识一致的药物最多,有653种,占总数的70.75%:十部本草两部本草认识一致的药物有115种,占总数的12.46%;十部本草三部本草认识一致的药物有57种,占总数的6.18%;十部本草四部本草认识一致的药物有30种,占总数的3.25%;十部本草书中五部以上认识一致的药物仅有40个,占总共十部本草所有辛热药的比例为4.33%,非常小。4.辛热药的药性特征以七版教材《中药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所载179种辛热药为研究对象,对辛热药的一般药性特征进行总结与分析,试图找出规律性的特征。研究内容包括辛热药的基源、辛热药的科属、辛热药的药效范围、辛热药与归经的关系。5.辛热药性的现代研究对辛热药性的现代研究进行归纳分析,重在探讨研究思路与方法及其优缺点。总观以上,无论是四气还是五味的研究,有关实验方法和指标的判断,至今缺少客观指标和为各家公认的方法。四气与五味的实验研究都缺乏较理想的病或证的药理模型,造成研究结果不可靠,重复性差乃至出现矛盾性结论。所以需要更为深入、规范的研究,早日理出可信服的、有规律的研究结果。6.典型辛热药的系统整理此部分选取三味具有代表性的辛热药,附子、肉桂、仙茅(此三味药是由该课题所属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规定的),再从历代选取有代表性的方书十部,对此三味药在这十部代表性方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并依此推测此三味辛热药在古今应用的情况。通过此部分研究,以期对这三味辛热药及其他辛热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资料和研究的思路。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对辛热药性进行了系统的文献整理研究及分析,对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药性理论提供了文献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