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应用外源性IGF-1及PDGF-CC,探讨提高预构皮瓣存活面积的可能性,明确两者对预构皮瓣血管化的影响并对作用进行比较。
方法:
1、实验方法
构建大鼠的预构皮瓣缺血模型,48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局部应用IGF-1(A组)、PDGF-CC(B组)、单纯明胶海绵(C组)、单纯预构术(D组),以明胶海绵延缓生长因子释放;3周后形成以植入血管为蒂的岛状瓣,原位缝合,术后1周采用图像分析系统、微血管造影、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对皮瓣的存活进行定量分析。
2、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皮瓣大体情况观察
(1)一期术后:四组皮瓣均成活良好,色泽、弹性及质地与周围组织相似,术后皮瓣出现轻度收缩,远端部分毛发脱落,但无坏死创面产生,无皮瓣坏死,实验组偶有局限性表皮脱落,自行愈合。
(2)二期术中:术中可见转移的股血管,血运及搏动良好,末端可见血管分支,B组股血管增粗较其他三组明显。
(3)二期术后:四组皮瓣均出现回缩及不同程度的坏死,坏死多位于皮瓣远端,毛发脱落,颜色变黑,质地变硬,弹性极差,部分区域溃烂形成大小不一的创面。
2、血管化指标测定
(1)皮瓣存活率:A组(IGF-1明胶海绵组)、B组(PDGF-CC明胶海绵组)、C组(明胶海绵对照组)、D组(空白组)四组皮瓣的皮瓣存活率分别为A组(65.37±5.49)%、B组(75.86±6.02)%、C组(49.82±7.87)%、D组(46.06±8.36)%,A组、B组分别与组C组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微血管造影:四组皮瓣均有血管显影,血管蒂周围显影较皮瓣远端浓密,A、B组显影范围及密度均较空白组及对照组大,B组分布范围最大,血管网最丰富。
(3)组织学观察
①HE染色:200倍光镜下观察HE染色切片,皮瓣各层均可见血管散布,A、B组可见增生的成纤维细胞及弥漫性的炎细胞浸润,对照组及空白组成纤维细胞分布较稀疏,新生血管较实验组少。
②微血管密度计数:四组的平均微血管计数分别为A组33.97±3.17、B组40.78±5.15、C组28.43±3.54、D组26.30±3.16,其中A、B组分别与C组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IGF-1与PDGF-CC均促进皮瓣的血管化过程,增加皮瓣存活面积,并且PDGF-CC对血管新生的作用优于IGF-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