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劳动供给是决定经济产出的核心要素和基础要素,有效劳动供给的增长决定着经济增长,然而影响一个区域劳动供给的因素很多,劳动力收入偏离对劳动供给的制约至关重要。区域劳动力收入偏离、劳动供给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极为复杂,而城市群因其特殊的空间结构将三者有机结合,逐渐成为研究热点。长期以来,中国劳动力市场普遍存在劳动收益与边际产出扭曲,劳动力收入与生产率提升矛盾问题、劳动者福利改善问题等备受热议。现有的城市群能否率先推进劳动力收入追抵边际产出增长,有效改善对人才的吸引与集聚能力,不仅关系到中国城市群在世界经济中的占位,更是开启国内产业升级、优化的重要抓手。探究和明确城市群劳动力收入偏离、劳动供给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机理和具体作用,协调三者的关系,有利于为提升中国城市群品质、开启双循环的发展模式提供实证支持。中国经济发展起步较晚,现有城市群成长缓慢,对优秀经济要素的吸引不占优势。尤其近年来,国际关系复杂,全球宏观经济乏力,优化城市群劳动力收入偏离、促进区域有效劳动供给,可以为促进经济增长提供动力源泉。因此,培育世界级城市群已经成为我国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美国波士华城市群,作为先进的空间组织,直接连接美国经济与全球循环形成回路,为发展区域经济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作为美国的“主大街”,波士华城市群既为本国提供诸多的基本服务,又为国外企业提供跨国经济空间。2013年波士华地区生产总值约30828亿美元,如此巨大的发展体量来源于健康的空间分工格局、持久的吸引和集聚活力。合理的空间分工在优化劳动者收入回报的同时,可以有效避免恶性竞争和过度雷同,进而激励劳动供给积极性,以高回报与高参与的双轮驱动推进区域经济增长,实现国际、国内双循环,占据世界级城市群的发展优势。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中国的城市群建设在要素吸引方面面临双重压力,一是劳动力相对工作岗位过剩与人才缺乏并行,二是劳动参与率下降与收入回报不利共存。可见,提升城市群品质、化解集聚瓶颈,有必要在研究中国城市群现状的同时借鉴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科学规划,防止城市群不协调阻碍经济增长。为此,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在明确概念的基础上,梳理理论演变历程,借助CD生产函数、CES模型与劳动供给模型,剥离出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劳动供给,为劳动力收入偏离、劳动供给影响经济增长建立理论基础;(2)验证城市群劳动力收入偏离对个体空间岗位选择的积极意义,测度中国三大典型城市群劳动者收入偏离,并与美国波士华城市群对比寻找差异;(3)验证个体空间选择通过与区域空间中衍生的空间分工匹配,提升劳动供给进而推动经济增长。从中美城市群之间的差异表象推进,以异质性劳动力收入偏离鉴别中国三大城市群所处的不同空间分工形态、不同发展阶段,实证检验劳动力收入偏离对城市群劳动供给、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4)设计自然实验,检验空间改革对城市群经济增长的政策绩效。最后,借鉴波士华经验启发中国城市群的发展思路。研究过程中,本文得到的主要命题有:(1)相对于非城市群地区,城市群收入偏离更有优势,并影响个体劳动供给;(2)个体空间选择通过与城市群空间中衍生的空间分工匹配,影响劳动力收入偏离作用于经济增长。通过理论推导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以上命题进行了论证。主要结论如下:第一,美国波士华城市群中劳动力收入偏离优于同期的中国城市群,也就是吸引劳动者的能力更强,其典型的优势在于劳动力收入受到单边向下偏离的幅度小,这表明在世界级城市群中,更高的分工占位使过度竞争等劣势因素得以缓解,更高端的品质与更丰富的选择,为劳动力个体提供了岗位精准对接的可能,从而形成空间分工激发劳动供给。第二,相对于中国其他地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中岗位优势体现的更为明显,无疑为劳动者提供了更有利的发展机遇。从时间维度看,中国三大城市群的劳动力收入逐年受到更多向下扭曲的影响,这意味着高附加值部门集聚不足。尽管这三大城市群优于全国数值,但是远不如美国波士华城市群的持续集聚性更具吸引力。可见,若建立高品质世界级城市群仅仅关注国内的差异是不够的,作为世界经济中心的空间载体,提升国际化人才的集聚力是巨大的挑战,竞争更多是国际化的。第三,美国波士华城市群空间分工形态分明,而从中国三大城市群的门限检验发现,只有长三角城市群初步呈现出三层空间分工的结构格局,劳动者以收入偏离差异分层级进入不同的空间工作岗位,与城市群中不同城市的功能定位对接,第三层级中劳动者工作供给受到收入变动的影响最为显著,比第一层级、第二层级更容易受到收入回报的积极刺激。可见中国的城市群发展还不成熟,与世界级城市群存在较大差距。第四,通过中国三大典型城市群劳动力收入偏离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可以发现,整体来看,优化城市群劳动力收入偏离对经济增长有显著影响。分不同城市群,细化到城市维度,实证结果呈现出区域异质性。具体而言,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中,不同城市劳动力收入偏离对人均GDP增长有促进作用,但对GDP增速为负向作用,京津冀城市群劳动力收入偏离对城市人均GDP增长、GDP增速影响均为正,且空间结构、劳动参与均显著影响三大城市群的人均GDP增长。只有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要素同时影响GDP增速,呈现出典型的倒“U”型城市功能分工发展态势。可见不同城市群、不同城市的经济增长受劳动力收入偏离的影响并不一致。虽然长三角城市群劳动力收入偏离具有优势,但由于城市间协调发展刚刚起步,空间协同分工仍有推进的空间;珠三角城市群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集中、产业过于近似,不同城市错位分工不足,呈现出协调性不高的城市群格局;京津冀城市群,城市间差距巨大,协调发展是当务之急。第五,城市群改革对城市群劳动空间分工以及经济增长的影响,关键取决于明确识别城市群所处的发展阶段,相机优化的区域政策有利于协调优化和经济增长。本文的主要贡献如下:第一,补充了城市群劳动力收入偏离、劳动供给与经济增长理论研究。选取个体视角与区域视角相结合的方法,以微观数据测度城市群中劳动力的收入偏离,在其基础上识别门限效应实现了空间分工的技术表达,揭示了城市群劳动力收入偏离影响劳动供给的微观基础,验证了对城市群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第二,按照实证分析的需要,恰当融合了多种分析方法。利用双边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刻画城市群空间岗位的差异与吸引力,并以此为数据基础识别模型的Threshold Effect(门限效应)与劳动力空间分层,进而采用2SLS(工具变量法)、GMM(广义矩估计法)探究劳动力收入偏离对城市群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后采用非参数方法SCM(合成控制法)模拟空间改革绩效,检验城市群不同阶段的政策环境影响。第三,为了使上述结论更加符合现实和具有科学性,本研究选择中美典型城市群的比较,以便获得支撑上述结论的丰富信息和消弭由于制度、空间和发展阶段差异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