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消费的中国传统文化——透视房地产广告中的文化现象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8年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带来了一场从经济领域开始、波及中国各个层面的社会巨变。这次巨变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推动了中国的消费化进程,使得中国。社会呈现出越来越多的消费社会特征。广告是大众文化中集中、全面地反映社会文化心态的一种形式,同时它也是强劲的消费催化剂,它与消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消费依赖广告得以推进和合理化,广告依赖消费得以生存和发展。房地产广告由于其商品的生活必需性和价值高昂性等特点,成为广告中投资大、影响大、对社会文化心态较为关注和敏感的一个广告种类,可以说它是反映社会文化心理的一面镜子。近几年,中国的传统文化内容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房地产广告的创意中,不论文案还是图案,最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符号被广泛地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从思想、艺术、文学各方面都已被符号化地消费了。这种状况对传统文化来讲,既有宣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的积极的一面,又有严重平面化、简单化传统文化的消极的一面。只有当房地产广告和受众进一步成熟后,才能逐步改进这种肤浅而断裂的表达,从而使房地产广告和中国传统文化达到共荣。我们从这种共荣中希望找到一个在消费社会的语境下,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努力方向,这是个试验性和探索性的过程。
其他文献
通过梳理TVB电视剧的制播史,我们发现从最早传入内地的《霍元甲》、《上海滩》、《义不容情》、《大时代》,到90年代“天地三部曲”《天地男儿》、《天地豪情》、《创世纪》,
期刊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媒体竞争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以前一家独大发展到现在的充分竞争,媒介也得到充分发展。媒体与广告主的合作更加紧密,媒体与广告主的合作关系一旦
当今,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媒体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体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广大群众获取相关信息的第一选择。媒体同时负载着“社会的守望者”和“文化的传播者”等
1978年之后,中国社会转型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在新旧思想及体制等的剧烈摩擦撞击下,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相脱节,社会上出现了道德价值取向的错位与混
期刊
最近几年,一个被网络炒热的新兴群体-----宅男宅女产生了。本文以他们为研究对象,采取社会学与传播学相结合的视角,以网络媒体的发展为背景。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和问卷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