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体调控高氯酸盐生物降解机理及反应器运行特性研究

来源 :河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sss1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氯酸盐被排放到水体中,与之相对应的高氯酸盐废水排放标准和污染治理出水水质标准也日益提高,因此,探究高效的高氯酸盐降解技术迫在眉睫。异养微生物降解高氯酸盐具有成本低、无二次污染、反应条件温和、去除率高、易于操作和管理等优点,但仍存在降解机理不明晰、降解速度较慢等缺点。本课题立足于利用介体加速菌GWF降解高氯酸盐,研究介体加速高氯酸盐降解电子传递途径及介体加速高氯酸盐生物降解机理;利用UASB反应器,通过两种不同的启动方式驯化降解高氯酸盐的颗粒污泥,研究了成熟颗粒污泥的高氯酸盐去除能力和物理化学特性,确定了反应器稳定运行最优条件,利用宏基因手段探索颗粒污泥中的优势菌群,运用动力学模型进行模拟验证高氯酸盐去除规律。结论如下:1)胞内、胞外、膜上酶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33.7%、63.4%和65.3%。最佳反应时间为32 h;最佳反应pH值分别为7.5、8.5和8;最佳反应温度为35、40和35°C。对胞内酶,仅2,7-AQDS对降解高氯酸盐效率有提高作用,去除率近100%;对胞外酶,α-AQS对酶促反应有加速作用;对膜上酶,α-AQS和AQDS均可以提高高氯酸盐的去除率;2)5种氧化还原介体均可以加速菌WGF降解高氯酸盐;9种不同浓度的α-AQS对菌WGF降解高氯酸盐均有加速作用,其中最佳浓度是0.24 mmol/L。菌WGF可以进行醌呼吸,α-AQS可加速菌WGF降解高氯酸盐,速率提高30%。推断α-AQS在电子传递过程中起电子载体架桥的作用。3)UASB小试实验结果表明,在反应器启动阶段,污泥呈絮状,活性不高,对高氯酸盐去除率并不高。随着污泥逐渐颗粒化,高氯酸盐颗粒污泥的物理化学性能逐渐稳定,高氯酸盐颗粒污泥对高氯酸盐的去除率也随之增高。利用宏基因分析可以得出,反应器中的菌群逐渐单一化,优势菌群逐渐占主导地位,菌群稳定化。根据动力学模型分析可以得出,S-K动力学模型能够较准确反映出UASB反应器在水高氯酸盐的基质降解情况。
其他文献
摘要:在石油、化工生产装置中,各类动设备在工艺流程中的作用就如同人的“心脏”一样,将生产原料、半成品及成品(气体或液体)等源源不断地流经管道输送到各台设备中去。这些动设备运转的好坏直接关系着生产装置能否达到安、稳、长、满、优的运行。而保证设备的安装质量又是首要条件。本文简要的阐述了动设备的特点,并从动设备的安装准备,施工及单机试运行等全过程对化工动设备安装的管理进行了比较客观的研究,为加强化工动设
摘 要:本文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在百菌清胁迫下,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百菌清对细菌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率随浓度增加而加大,分别为12.5%、13.55%和16.19%.;对真菌表现更加强的抑制作用,随浓度增加,抑制率分别33.3%、39.8%、49.1%,低浓度百菌清对放线菌无影响,中高浓度对其产生激活作用,激活率随浓度增加为51.5%和79.1%。低浓度百菌
摘 要:由于丙烯酰胺装置对脱盐水给水水质的要求高,这就要求提高混床出水的质量。在使用混床的水处理工艺中,多采用双层床技术,出水水质已不能满足当今炼化公司生产装置用水的水质要求。本文主要介绍了三层混床在脱盐水车间化学三站的应用。  关键词:三层混床 树脂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及生产中,有机紫外线吸收剂被大量而广泛地使用,目前已在多种环境介质和生物样本中检测到它们的残留,关于其潜在的生物毒性和健康风险逐渐引f起高度关注。本
在工厂消耗的能量中,加热炉占有很大的比重,个别工厂中甚至占总能量消耗的70%以上。因此,如何改善加热炉的操作、提高加热炉的热效率对增加生产、降低热能消耗和降低产品成本都有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空冷系统的原理及特点,分析了在北方缺水地区发展直接空冷技术的优势。文章概括性的介绍了空冷系统的关键技术,如冷却元件、翅片管束结构、风机、设计技术的最新发展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由于具有节能、节水等主要特点直接空冷系统在化工石化领域发展前景会越来越广阔。  关键词:冷却 直接空冷 应用 乏汽 管束 节水 节电  一、概述  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
针对低放废水中具有代表性的裂变产物90Sr、中子活化产物54Mn,采用载带共沉淀-微滤组合工艺对含锶、锰混合废水进行处理。工艺结合了化学沉淀法和膜技术的优点,不仅有较好的
基于物理和化学法的水华处理技术存在能耗高、设备要求高以及二次污染严重等缺点,使其难以获得大规模的应用,而微生物法高效、无二次污染的优点使其在蓝藻水华防治领域获得越
以巢湖圩区稻麦轮作体系为代表,利用大田试验监测结果,对CH4 MOD、DNDC模型优化、改进和筛选,尝试建立适合于长江中下游典型低洼圩区的稻田甲烷排放模型。大田实验设计空白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