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改进了“创新接受和采纳”的研究,提出了“说服心理模型”。这个模型引入了一系列外部因素和环境因素作为分析的契机。换句话说,它以一种单向视角来分析人类的行为和意图。本研究主要面向电子政务,尤其关注发展中地区的电子政务,其目的在于重新建构并定义创新采纳行为,并认为在个人的知识创造和写作中创新采纳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信息素养”、“数字居民”被视为是个人在理解和接受有用的电子政务服务过程中的潜在基本要素。本文研究了“信息素养”、“数字居民”对发展中经济体的公民“潜在接受能力”的影响。另外,将“数字居民”概念界定为压力创造者的“基于技术的感知不确定性”。此外,在发展中国家电子政务服务的情境中,信息素养的影响被用于衡量公民感知到的“任务相关性”。因此,从说服心理模型(即感知易用性,感知愉悦性)和班杜拉社会感知形成的视角来对应感知的部分,“媒介丰富性”和“社会影响”的作用则反映意图的概念化研究中。此外,“政府信任”作为中介变量,被用于测量发展中地区的“技术感知不确定性”和“社会影响”,以定义对电子政务服务的采纳或拒绝行为。 为了反映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本文选取了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的两个作为研究对象。忽略金砖国家是因为大多数金砖国家正逐步向智能城市发展并进入电子政务的转型阶段。选择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的原因,是这两个国家几乎同时开始推行电子政务,并且面临着几乎相同的社会经济挑战。本研究从这两个国家中最初的900个潜在的目标中筛选出489个有效样本。根据统计结果,本文对所提出的概念化框架进行了评价,并利用分层回归对“政府信任”的调节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信息素养”和“数字居民”的潜在作用显著,同时界定了公民的“潜在接受能力”和“电子政务服务的采纳意愿”的概念。通过加权计算,发现目前“数字居民”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公民欠缺识别信息需求的能力,这可能是缺乏正规教育和便利设施的原因。随着学习方式的日益数字化,移动设备已经充分普及到受众,城市和农村的信息可用性差异接近最低水平。因此,本文建议通过更具文化适应性的方式,采用强有力的沟通策略,提高公民对电子政务产品的意识。 “潜在的接受能力”被进一步划分为“理解”和“同化”的能力。研究发现,在发展中地区,“理解”对“同化”具有弱影响力,这使得发展中地区的电子政务实施难以落实且面临更多挑战。此外,“任务相关性”对电子政务服务的使用意愿的影响并不显著,提示技术专家和政策制定者在设计或布局发展中地区电子政务服务时需要谨慎。“技术压力”测试的结果表明,合格的数字居民通常会经历较少的技术压力,并以更乐观的方式理解技术和创新的本质。在研究“政府信任”的调节效应时,研究发现了“宏观层面的力量”在电子政务的成功实施方面具有显著的影响。具体来说,信任消极地影响着电子政务服务中的感知确定性,即对政府的不信任会降低感知确定性和积极的社会影响。此外“媒介丰富性”被认为未来发展中地区电子政务实施的门槛。本研究以构建概念化的公民为中心框架开展电子政务(创新)采纳的探究,并强调了“公民对科技认知的基础结构”,这提示了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结合更全面、更多样化的多种学科观点和公民的视角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