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SOC技术的快速发展,对IP核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规范化、标准化、鲁棒性要求,尤其IP核接口时序的柔性适应能力、IP核参数化可配置能力已经严重制约了SOC技术的发展。论文研究了当前SOC设计中面临的接口时序瓶颈、IP功能定制等关键问题,提出了可复用IP核的TPCR(时序弹性接口)技术(包括弹性接口技术、接口再同步技术)、结合IP核参数化可配置设计技术,在USB2.0 IP核(863项目)、8位嵌入式微处理器IP核(校企合作项目)等设计工程中,进行了相关的技术验证。首先,论文研究了可复用IP核的弹性接口技术,提出了TPCR IP核模型。传统IP核接口时序约束缺乏弹性,导致SOC集成时序收敛周期很长,甚至无法收敛,采用参数化可配置设计方法,并通过建立TPCR IP核模型,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IP核的时序接口困扰。TPCR IP核模型由弹性延迟单元和再同步单元组成,其中,弹性延迟单元规范了IP核的接口时序约束,使得SOC集成者能够在设计的各个阶段,估算IP核的时序裕度,并能够在集成时无缝集成到SOC中而无需加入粘合逻辑;而再同步单元增加了IP核接口在不同时钟域和异步信号之间的桥接功能,保证IP核能够可靠地完成异步数据的传输。另外,弹性延迟单元中的数字控制端采用参数化可配置设计,数字控制端的参数值可以在设计的各个阶段自由重置,从而改变IP核接口的延迟,增加IP核接口的时序柔性。基于TPCR模型的IP核设计技术在SOC设计项目中得到实际应用,有效地加速了SOC设计中的时序收敛过程。其次,论文研究了参数化可配置USB IP核的设计(包括PHY IP核和LINK IP核两部分),探索了LINK IP核的参数化设计方法。对LINK IP核的端点定义、端点类型、传送方式、端点的输入/输出存储器、FIFO深度等细分功能都进行了可配置参数定义,通过参数配置实现功能裁减。对AP数据接口采用再同步技术,隔离了USB时钟域和AP时钟域,使得IP核可以平滑连接到AP模块,支持多时钟域工作,拓展了AP端部件的选择范围。AP接口总线、UTMI数据总线也采用参数实现可配置设计,通过修改参数设定即可匹配接口时序不同的IP核,从而完成IP核间的通讯。所设计的可配置LINK IP核,通过改变参数设置,其最小配置可以裁减至仅支持1个通用端点和每端点支持1种传送方式,而最大配置则可扩展到支持15个通用端点和每端点支持4种传送方式。另外,PHY IP核和LINK IP核接口均采用弹性延迟技术,在IP核内部即可实现接口延迟的调整,减轻了因接口延迟不匹配而带来的设计困扰。为了验证了TPCR IP核设计技术和参数化可配置设计技术,论文基于SMIC 0.25μm CMOS工艺,进一步完成了PHY IP核和LINKIP核的版图设计和流片实验。结果表明,采用TPCR设计方法,该USB IP核接口时序范围较宽、能够适应更多的外部IP时序,参数化配置使得IP核电路规模可伸缩,较好地匹配不同的应用需求。再次,鉴于嵌入式处理器是应用广泛的核心IP核,是参数化可配置设计技术和TPCR IP核设计技术的关键应用之一,论文设计了一款8位可配置嵌入式微处理器IP核——XDMARC,其内核包括ALU单元、通用寄存器堆、指令译码器等,兼容AVR指令集。通过参数化配置,其最小配置可以裁减至大约8000门(支持基本AVR指令和GPIO),而最大配置可扩展至20000门以上(支持AVR扩展乘法指令、更多外设)。仿真表明,在SMIC 0025μm CMOS工艺条件下,其最小配置性能可达200MIPS。外围部件采用参数化开关设计,通过参数设置,能够选择IP核支持的指令集,裁减IP核的功能和外设。另外,采用TPCR技术进行了IP核接口设计,其延迟参数可以根据集成环境的要求在系统设计阶段、仿真验证阶段、版图布图阶段修改,使得XDMARC对总线架构的适应性更广,在布局布线时自由度更大,减少SOC集成者因为信号间的相对延迟收敛要求而带来的设计反复。最后,对所设计的USB IP核、XDMARC IP核和其它IP核(UART、SRAM等)进行了SOC集成验证,结果表明,采用TPCR设计技术可以有效地加速SOC设计中的时序收敛过程,提高IP核接口时序适应能力;采用参数化配置,IP核电路规模具有较好的伸缩性,能够匹配不同的应用需求,增强IP核的可重用性,灵活控制SOC的设计和制造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