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寻求兼顾舒适性与低能耗的空调方式受到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本课题采用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对几种下送风方式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实验研究受不同送风方式和送风温度影响的室内热环境,探讨不同送风方式下室内温度场分布。采用ANSYS-CFX软件,依据实验台实际尺寸建立用于数值模拟的物理模型,对空调房间内的气流组织、温度分布、室内人体热舒适性以及能量利用效率进行数值模拟计算。通过对实验数据和模拟结果进行分析,在本课题设置的工况范围内,得到如下结论:(1)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对于置换通风方式,当送风量恒定时,采用单个风口由于送风速度较大,无论风口在正面还是侧面,到达人体前的风速在0.3m/s~0.4m/s之间,风口所在方向均有较强的吹风感;采用双风口送风,送风量不变,送风速度减小至单风口送风速度的一半,到达人体模型周围的风速在0.1m/s~0.2m/s之间,此时吹风感较小,并且气流组织相对单风口较好。对比温度分布情况,单风口送风方式下,当送风温度较低,为16℃至20℃时,室内热源散发的热量都可以被较好地排出,室内温度范围在22℃至26℃之间;但当送风温度在22℃和24℃时,室内温度大部分已达到27℃;双风口送风方式下,由于送风口增加,气流组织较好,因此室内温度分布也优于单风口工况,在送风温度为16℃至22℃时,电脑模型的散热和人体模型的散热均可以被全部带走,室内温度范围在22℃至26℃之间,但当送风温度在24℃时,室内整体温度较高。由于置换通风气流组织分布的优势,当送风温度为20℃时,在z=0.5m高度和z=1.0m高度的PMV最大值分别为0.42和0.48,对应PPD值分别为8.68%和9.77%,最大值出现在E3工况下,均满足人体的热舒适性要求;(2)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地板送风方式下,低温空气由地板送出后,卷吸周围空气向上走,但对于人体模型的影响较小,无吹风感,出风口的风速在上升阶段衰减较小,可以较好地带走室内各热源的热量。在送风温度为16℃至22℃时,电脑模型的散热和人体模型的散热均可以被全部带走,室内温度范围在22℃至26℃之间,但当送风温度为24℃时,虽然热量都能被排出,但是室内整体温度较高。在I3工况下,在z=0.5m高度和z=1.0m高度的PMV值分别为-0.04和0.10,对应PPD值分别为5.04%和5.20%,均满足人体的热舒适性要求;(3)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对于层式通风方式,当送风量恒定时,采用单个风口由于送风速度较大,无论风口在正面还是侧面,到达人体前的风速在0.3m/s~0.4m/s之间,风口所在方向均有较强的吹风感;采用双风口送风,送风量不变,送风速度减小至单风口送风速度的一半,到达人体模型周围的风速在0.1m/s~0.2m/s之间,此时吹风感较小。对比温度分布情况,当送风温度较低时,电脑模型的散热和人体模型的正面散热均可以被较好的带走,当送风温度高于20℃时,由于风口位置较高,送风口以下的热量较难排出,工作区热量过度积聚。当送风温度为20℃时,在z=0.5m高度,四种工况下的PMV值均大于0.6,属于偏暖的状态,PPD也均大于10%,不满足人体舒适性要求;在z=1.0m高度,情况较z=0.5m有所好转,但是除B3工况满足PMV值小于0.5,PPD值小于10%外,其余三种工况也是属于较暖状态,不满足人体舒适性要求;(4)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送风温度为20℃时,在层式通风方式下,其能量利用系数均不大于1,能量利用的有效性较差;在置换通风及地板送风方式下,其能量利用系数均大于1,能量利用有效性较好;(5)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置换通风方式,当送风温度低于21℃时,室内温度分布情况较好,室内温度范围在22℃至26℃之间;当送风温度高于21℃时,室内温度值大部分超过26℃到27℃以上。对于同一送风温度下的各送风方式,双风口直角送风方式下的温度分布要优于其它送风方式;(6)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地板送风方式下的温度分布情况较好,当送风温度低于22℃时,室内温度分布情况较好,室内温度范围在22℃至26℃之间;当送风温度高于22℃时,室内温度大部分超过26℃到27℃以上;(7)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层式通风方式,当送风温度低于20℃时,室内温度分布情况较好,室内温度范围在22℃至26℃之间;当送风温度高于20℃时,室内温度大部分超过26℃到27℃以上。对于同一送风温度下的各送风方式,双风口送风方式下的温度分布要优于单风口送风方式;(8)综合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结果来看,无论在气流组织、温度分布方面,还是在人体热舒适和能量利用效率方面,相较于层式通风方式,置换通风和地板送风方式都有更好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