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地方课程开发作为现实课程问题,将逐渐被认识、设计与实施。重新诠释“新课程”赋予地方课程的价值,摆脱对地方课程固有的、狭隘的、缺乏多维视野与现代课程理论透视的理解与定位,回应课程开发实践中的困惑与问题,选择科学有效的作为,实现其作为国家课程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美好初衷,是一个颇具现实意义的课题。本研究以多元文化背景中地方课程开发的探讨为例,力求阐释地方课程开发与运行中的几个基本问题,以理论研究服务课程改革实践。 引论部分重点分析了本研究得以成立的理论背景,阐明了研究目的与价值,并就研究的现状进行了详细介绍,提出了本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地方课程开发现实扫描,是本研究锁定研究问题的现实背景。走进多元文化背景中地方课程开发现场,发现纠缠在实践者脑海中无法理清的问题是:地方课程概念及其课程价值认识问题;地方课程开发机制问题;地方课程资源选择问题;地方课程的课程类型问题;地方课程开发的培训、保障问题等。以下几个部分,正是由此而来。 地方课程解读,主要对地方课程内涵及课程价值进行深刻分析与诠释。并将其视为多元文化背景中地方课程开发原则及指导思想层面的规范、课程开发的方法之镜。首先,通过对现有研究结论和地方课程发展历史的双重反思,重建地方课程概念,提出:地方课程是地方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指导下,为使国家课程体系更好适应本地区经济、文化、学生发展需要,以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计划为基础,通过统筹本地区的课程资源和课程力量,行使补充、调整、改编、拓展的权利而自主开发和管理的一类课程。其次,基于理论基础的分析,对多元文化背景中地方课程的价值进行多学科视野诠释,认为:多元文化背景中的地方课程开发必将有助于处理文化与人、教育的关系,有助于充分认识并挖掘本土知识价值、传承本土文化;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处理一元化课程与多元化课程辩证关系;展示现代课程理论。 地方课程开发(一),从两个方面探讨了多元文化背景中地方课程开发机制的现实选择。一是通过比较与分析,提出国外地方课程开发机制中存在共创、再开发、补充、桥梁四类模式;二是分析我国多元文化背景中教育的特点及课程开发模式的利弊。提出多元文化背景中地方课程开发机制的现实选择,应以现有多元文化背景中地方课程开发的经验为基础,注意培育多层次、动态开放的课程开发机制系统;关注我国课程文化,使多元文化背景中地方课程开发机制的选择在一体与多元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继续保持补充开发模式,积极尝试“桥梁模式”,确保国家课程目标在多元文化背景中各类教育形式中的有效达成。有条件的地方可积极稳妥开展地方取向的课程开发实验,逐步向“整合模式”、“共创模式”演进。在课程开发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寻求新的最佳的平衡点和生长点,最终形成多元文化背景中地方课程开发机制多元并存的局面。 地方课程开发(二),从课程资源的概念、多元文化背景中课程资源的存在形态、开发与利用三方面对多元文化背景中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探微,提出:课孟凡丽:多元文化甘景中均方讲程开发研究程资源从本质上讲,是课程的重要组成因素‘课程资源的价值取决于被投入使用以及有赖于被使用的方式。课程资源研究不是试图去确定每一种资源如何影响课程的实施,或确定最佳的综合资源是什么,而是更加关注如何开发与有效利用的问题.因为文化展现方式的多样,多元文化背景中课程资源不仅仅停留在物化的载体中,更为丰富的是体现在由不同精神、价值体系所支配的鲜活的文化生活中,并以一种“民间”的形态存在。课程资源的普查、盘点、筛选要有教育学的策略和两个必要的规则.并且任何种类的资源只有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并被看作资源为师生所用时,才能在教学中变得有意义.课程资源关键依靠改善学生、教师及学校领导对于资源的利用,增进资源用于教学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及改善资源利用条件,才能体现其价值. 地方课程开发(三),分析了课程模式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与特定的教育条件相适应、实现特定课程功能的一种简约化的课程表达形式。多元文化背景中地方课程独特的价值和课程资源特征,反映在课程结构上,需要进行必要的转换,形成独特的地方课程模式。首先,国外多元文化课程模式由平行式向整合式再向拓展式演进的历程,为我们解决课程领域体现文化的多样性问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其次,在对地方课程科目本位课程模式阐释与批判的基础上,例举了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主,整合其他课程类型的“统合模式”,作为多元文化背景中地方课程模式. 教师与多元文化背景中地方课程开发,首先探讨了多元文化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认为:多元文化背景中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专门学识和教育专业知能,还应摒弃狭隘的文化本位主义,具备多元文化教育的态度、知识和专业能力,在课程与教学活动中能采取适当的策略,回应文化差异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其次就我国现今多元文化背景中教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