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西部大开发以来,西南山区经济和旅游业迅速发展。2017年贵州、西藏和云南经济增速位列全国前三,贵州的经济增速自2011年第一季度以来,连续27个季度保持在全国前三位,贵州和西藏是仅有的保持两位数增长的省份,四川、重庆、广西和青海经济增速也明显高于全国水平,均超过7%,可见西南山区经济增势迅猛,目前处于高速增长的阶段。西南山区横跨我国三大阶梯,地表起伏较大,多数地区地面海拔1500-2000米,山区面积广布,兼跨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两大地带,属于世界高海拔地区。西南山区的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但其功能极为重要,是我国南方的生态屏障。但历史时期,强烈的人类活动使得局部地区生态系统破坏严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引起了植被退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生态问题。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了保护与改善环境的力度,同时,城镇化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西南山区生态系统的恢复起到了重要的正向作用。但是,目前我们对西南山区生态环境的整体态势认识不清,对西南山区生态恢复的发展路径认识不明。本研究基于2000-2015年MODIS-NDVI、MODIS-NPP、欧洲太空局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和统计年鉴数据,借助ArcGIS、SPSS等软件,运用一元线性回归法、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法等方法分析了西南山区生态特征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西南山区生态特征影响,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西南山区NDVI明显上升,但区域差异明显。(1)2000-2015年西南山区整体的NDVI和林地、草地的NDVI均呈上升趋势,山区整体NDVI的上升速率为0.0017/a,林地、草地的NDVI上升速率为0.0014/a。山区多年平均NDVI值在空间上差异较大,呈现出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的趋势。NDVI的增加区域占西南山区总面积的38.02%,无显著变化的区域占57.81%,减少的区域占4.17%。2000-2015年NDVI整体上随着海拔的升高而下降,下降速率为0.1248/km。(2)西南山区不同植被类型NDVI的变化速率依次为草丛>栽培植被>针叶林>灌丛>草原>沼泽>荒漠>高山植被>草甸>阔叶林>其他>针阔叶混交林。2、西南山区NPP呈波动上升趋势(1)2000-2015年来西南山区整体的NPP呈波动上升趋势,上升速率2.34gC·m-2yr-1/a,林地、草地的NPP上升速率为2.66gC·m-2yr-1/a。西南山区多年平均NPP的空间分布特征是西北低,东南高,NPP增加的区域占西南山区总面积的21.89%,无显著变化的区域占66.72%,减少的区域占11.45%。西南山区的NPP值随海拔增加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下降速率为126.96 6gC·m-2yr-1/a。(2)不同植被类型NPP的变化速率依次为:草丛>栽培植被>针叶林>灌丛>针阔叶混交林>沼泽>草甸>阔叶林>其他>草原>高山植被>荒漠。3、西南山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明显(1)2000-2015年西南山区耕地、草地和其他用地的面积有所减少,其中,耕地面积减少最多,16年间减少了7812km2;林地、建设用地和湿地的面积有所增加,其中,建设用地增长速度最快,16年间面积增长了3倍。耕地主要转为林地(46.05%)和建设用地(31.68%),林地主要转为耕地(68.17%),草地主要转为耕地(38.82%)和其他用地(41.46%),湿地主要转为林地(54.46%),其他用地主要转为林地(60.00%)和草地(30.68%)。(2)2000-2015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西藏北部那曲的高寒草甸区、四川盆地的汶川地震灾区、云南西南部的自然保护区、广西桂林的旅游发达区和贵州毕节的石漠化地区。在这些地区,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覆被的变化影响显著。4、西南山区存在森林转型现象林地面积和人均工业产值的变化存在“U”型关系,在县级尺度上,西南山区存在森林转型现象;肉类产量的增加对林地面积的增加有显著的负向作用(显著水平0.05);乡村人口的增加对林地面积的增加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显著水平0.1);气温的增加对林地面积的增加起正向作用(显著水平0.01),海拔和降水的变化对林地面积的影响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