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具备良好的体能是体育教师树立良好职业形象、确立自身内在权威的重要基础,是体育教师实现自身专业发展和实施高质量体育教育的前提和保障,也是体育教师提高自身生命质量、拥有高质量教学生活的基本诉求。目前,在大力推进学校体育现代化、提升高等体育教育质量的战略实施中,我国部分省域特别是江苏省教育行政部门已经对高校体育教师体能状况引起了高度重视。但在学术研究层面,目前还缺乏针对性、系统性研究。因此,针对高校体育教师体能状况问题展开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不仅必要,而且迫切。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测试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多元研究方法,对有关高校体育教师体能发展的相关概念、原理进行了梳理分析,对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体能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江苏省高校体育教师体能状况不容乐观。研究显示,超过10%的高校体育教师体能状况不合格,而只有10.9%的体育教师体能状况居于优秀状态。2、江苏省高校体育教师的某些体能素质应引起特别关注并提出针对性改善对策。高校体育教师在体能的各项素质方面表现不均衡,其中,柔韧力和灵敏性状况相对较好,肌力和速度状况一般,而心肺耐力状况十分不理想,有超过30%的体育教师心肺耐力素质不合格。3、江苏省高校体育教师的体能状况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呈现显著的涨落变化。在26-40岁和51-55岁这两个年龄段内,体育教师群体体能状况均呈上升态势,而41-50岁之间的10年内,体能状况则处于持续下降趋势。26-30岁年龄段的体能状况则处于整个职业生涯的最低点。4、江苏省高校体育教师的体能状况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高校女性体育教师的体能状况整体好于男性体育教师。5、影响江苏省高校体育教师体能状况的因素是多元的。体育教师自身、环境、制度保障等都是影响其体能状况的重要变量。6、高校体育教师体能的重要性尚未引起有关高校和体育教师自身应有的高度重视,缺乏目标清晰的体能提升方案和行之有效的具体策略。7、体育锻炼层面存在的种种问题是影响江苏省高校体育教师体能状况的首要致因,锻炼意识不强、锻炼动力不足、参与度较低、锻炼缺乏针对性。8、江苏省高校体育教师在健康现状和生活方式上存在着影响其体能状况的多种因素。如BMI指数偏高或者偏低的体育教师所占比例较高;存在慢性疾病的体育教师人数较多;感觉工作、生活压力大的体育教师比例过高;睡眠不足、吸烟率(男性)较高等。基于以上研究结论,论文最后提出了提升江苏省高校体育教师体能状况的若干对策和建议:1、通过开展宣传、讨论等多种措施,在思想上引起各相关主体对体育教师体能状况的高度重视。2、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各高校管理者、体育院系(部)领导要综合施治,综合给力。3、各级有关部门应加强针对高校体育教师的健康教育,为体育教师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自己的体能状况创造良好条件。4、建立定期“体”检制度,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为体育教师体能状况改善提供制度上的保障。5、高校体育院系(部)要针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体能状况的体育教师制定针对性的体能提升方案。6、体育教师应不断强化自己的“专业自觉”,从自身专业发展和生命质量提升的高度重视并针对性地提高自身体能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