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码混用是语言接触的结果,通常出现在双语环境中。但人们为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在单语交流时也会混用外国语码,产生语码混用现象。语码混用的现象无处不在,无论是在日常交流中还是在大众媒体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就注意到了这一语言现象,并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几十年来,语言学家们分别从社会语言学、语法学、心理语言学和话语分析等四个不同研究视角对其进行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四个不同的研究视角分别揭示了语码混用的不同方面,但却都有所欠缺,无法全面地解释语码转换的机制和功能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我们就有必要寻求一种更好的研究方法。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开始注意到这一现象,然而,其研究仅限于现有成果介绍和对某些具体文本中语码混用现象的讨论,缺乏系统的理论依据和指导。Verschueren(1999)提出的顺应性理论指出,影响语言选择的因素有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国内学者于国栋(2001)在顺应理论的基础上对媒体语篇中的语码转换混用现象进行分析,提出了顺应模式。作为一种语用学的功能综观论,顺应论涵盖语言、文化、认知以及社会因素,对于语码混用具有较好的解释力。本文以江西三大报纸为语料来源,从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三个方面对不同的语码混用现象进行分析。由于报纸是面向全社会的规范的、标准的语言,具有影响力和权威性,其语料的说服力胜过娱乐杂志和聊天论坛。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有助于加深大众对媒体语篇中出现的语码转换现象的认识,并进一步验证和丰富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的顺应性模式,同时也反映了英语对汉语发展的影响,为人们利用语码转换进行有效交流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