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亚冬季风是北半球冬季最活跃的气候系统成员之一,其年际、年代际变化正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本论文利用ERA40再分析资料、中国160站气温降水资料、NOAA/CPC全球陆地降水资料以及英国哈德莱中心的历史SST、陆地气温资料,从东亚冬季风的重要成员—东亚大槽的变化出发,对东亚冬季风强度和路径的年际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在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上分析了上游乌拉尔山地区的环流异常以及下游北太平洋地区的海洋、大气状况对东亚冬季风变化的影响。此外,我们还利用德国马普气象研究所的大气环流模式MAECHAM5的敏感试验,对影响东亚冬季风路径年际变化的因子进行了考察。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
(1)东亚大槽槽线倾斜的变化与东亚冬季风路径的关系。东亚大槽年际变化的第二模态描述了大槽槽线倾斜的变化,它可以反映东亚冬季风两支气流间的相对强弱。当东亚大槽槽线偏竖时,冬季风的南支气流偏强而东支气流偏弱,更多的冷空气会沿冬季风的南支气流进入赤道,因此,东亚北部大范围的地区温度显著增加;同时,由于南下的冷空气增强,赤道的对流活跃区被向南推移,中南半岛的降水有所减少。当东亚大槽槽线偏斜的时候,结果基本相反。由于冬季风路径变化所引起的温度异常可能会超过冬季风强弱所引起的温度异常,因此考虑冬季风路径的变化对冬季气候预测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这种变化对后期气候预测也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当冬季风南支气流偏强时,随后的春季南海—西太平洋区域温度偏低,暖湿空气北跳延迟,这会导致华南地区降水减少,前汛期偏弱。资料分析表明,北太平洋的海温异常是引起东亚大槽轴向变化的重要因子,正(负)的北太平洋海温会对应偏竖(斜)的东亚大槽。这种影响可能是通过东亚一太平洋地区温度梯度的改变,进而影响大气中的斜压波来实现的。大气环流模式MAECHAM5的敏感试验对上述观测有较好的再现,并支持了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对东亚大槽倾斜的强迫作用。
(2)东亚冬季风强度的与上游乌拉尔山地区环流异常的关系及其年代际转变。东亚大槽年际变化的第一模态反映了大槽强度的变化,它可以代表东亚冬季风的强弱。我们分析了影响东亚大槽强度和东亚冬季风强度年际变化的因子,并着重关注了乌拉尔山地区环流异常的影响。通过定义一个乌拉尔山阻塞指数UBI发现,乌山环流异常对东亚冬季风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一个穿越欧亚大陆的波列来实现的。平流层低层的极夜急流可能会通过影响大尺度行星波的传播从而影响到乌山环流异常的年际变化,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平流层信号超前一个月时最好,这为平流层环流影响东亚冬季风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途径。1976/77年气候突变以后,乌山环流异常与东亚冬季风的年际关系较突变前有明显的加强,这不仅体现在与乌山阻塞相关的信号更多的出现在东亚地区,而且还体现在乌山阻塞与东亚大槽和西伯利亚高压间关系的显著增强。平流层极夜急流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1976/77年后,平流层极夜急流和极涡显著增强,这抑制了乌山环流异常的信号向平流层的传播,于是更多的乌山环流异常的信号被限制在对流层中并向下游的东亚地区传播,因此,乌山地区的变化与东亚地区的气候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3) PDO对ENSO-东亚冬季风关系的调制作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北太平洋海温异常也对东亚冬季风的两支地面气流的相对强弱有影响,表现为PDO正(负)位相时东亚地区有异常南(北)风。在这种南(北)风异常的年代际背景下,秋季东亚地区南下的冷空气偏弱(强),菲律宾海的反气旋无法(可以)充分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太平洋—东亚遥相关无法(可以充分)建立,ENSO对东亚地区的影响不显著(非常显著)。
(4) NPO与东亚冬季气候关系的年代际变化。1976年前后,NPO的年际变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与此相伴随,它的空间形态及其与东亚冬季气候的关系也发生了显著改变。1976年之前,NPO表现为北太平洋地区南北振荡的局地偶极子,此时NPO只与欧亚大陆东南沿岸的气温有关,而与东亚内陆的气温几乎没有关系。1976年之后,NPO表现为环绕北半球赤道外地区的波列形态,此时NPO与东亚内陆气温关系密切,而与欧亚大陆东南沿岸气温几乎没有关系。大气中的定常波活动的差异以及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不同的强迫作用是NPO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