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 涎腺腺样囊性癌是头颈部涎腺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生率约占全部涎腺肿瘤的9.95%,涎腺恶性肿瘤的24%。因其特异性的出现沿神经和血管的侵袭而倍受关注,患者常出现局部的感觉异常、疼痛、麻木,甚至舌瘫、面瘫等。 神经生长因子主要来源为唾液腺、前列腺、蛇毒腺、胎盘组织以及脑内胆碱能神经元支配区,以成年雄性小鼠颌下腺中含量最高,许多细胞(包括一些肿瘤细胞)在体外培养下能产生NGF。作为典型的神经营养因子,它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能维持神经节细胞的存活;诱导外周神经节的轴突生长,使轴突向NGF的方向定向生长;能使感觉神经节及交感神经节数目增加,体积增大,神经纤维延长,在神经系统损伤后起修复、营养作用。NGF是通过与细胞表面的NGF受体(T(?)kA和p75NTR)结合内化转运至核周体,进而与细胞核受体结合,引起细胞凋亡等一系列的生物效应。近来有实验表明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可以通过促进肿瘤血管形成,增加肿瘤细胞分泌的肝素酶活性等方式促进肿瘤的侵袭和转移。但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侵袭和转移过程中是否有它们的参与,目前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拟应用免疫组化技术验证NGF及其受体TrkA和p75NTR在正常涎腺及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腺样囊性癌浸润性生长和神经周侵袭之间的关系。 材料和方法 本研究收集1995年1月至2001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口腔颌面外科手术病理回报为腺样囊性癌的组织标本21例,所有标本切成5μm厚的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经两位病理学教授根据WHO涎腺肿瘤组织学1991年分类标准确诊并分类。对照组取自腮腺区外伤以及舌下腺囊肿患者的正常涎腺组织8例。腺样囊性癌病例中男性9例,女性12例。年龄最大的72岁,最小的30岁,平均年龄52岁。其中来自腮腺6例,颌下领下腺5例,舌下腺3例,愕部5例,上领窦1例,舌根1例。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ABc法)检测NGF及其受体肠kA和夕5“TR在正常涎腺和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阴性对照省略第一抗体,用PBS缓冲液代替,阳性对照应用大鼠脑组织切片。 NGF,p75NT“,予改A着色强度分级:其阳性表达为棕黄色颗粒状,定位于细胞质及细胞膜。根据切片中阳性细胞所占同类观察细胞总数的百分比和阳性细胞的着色强度两项指标,将观察材料分成4组,即:腺细胞,导管细胞以及肿瘤细胞无着色或个别细胞胞浆淡黄色着色,着色细胞数少于细胞总数的5%为(一);胞浆浅黄色,着色细胞数占细胞总数的5%一25%为(+);胞浆棕黄色,着色细胞数占细胞总数的25一50%为(++);胞浆深棕色,着色细胞数占细胞总数的50%以上为(一)。 实验结果利用sPsslO.O统计学软件对其进行校正的行x列表xZ检验,显著性差异闭值为P<0.05。实验结果 正常涎腺组织中腺泡细胞未见NGF,夕SNT“,TrkA阳性染色,但在导管细胞中有NGF阳性染色,其中2例中等强度阳性,4例弱阳性,2例阴性。而在SACC肿瘤细胞中出现胞浆NGF阳性染色,其中3例强阳性,8例中等强度阳性,6例弱阳性,4例阴性。同时在肿瘤细胞胞浆中可见价SNT“阳性染色,其中6例中阳性,10例弱阳性,5例阴性。其中NGF和夕5“TR都阳性的14例,单独NGF阳性3例,单独价SNT“阳性2例,NGF及夕5”TR均阴性2例。SACC肿瘤细胞中未见升kA阳性染色。在部分标本的间质及神经纤维中发现NGF的表达。 NGF在腺样型,管状型及实质型SACC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8%,85%和80%,三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75姗在腺样型,管状型及实质型sACC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0%,83%和60%,三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1.在正常涎腺的导管细胞中有NGF的表达。 2.在头颈部原发的腺样囊性癌细胞中有NGF及其受体价SNT“的阳性表达。NGF和夕SNT“可能通过自分泌和/或旁分泌机制促进肿瘤的浸润性生长和远处转移。 3 .NGF及其受体价SNT“的表达与腺样囊性癌的分类无关。 4.在肿瘤周围的神经纤维中发现了NGF的表达,据此推测SACC肿瘤细胞与神经纤维存在相互作用,促进了神经周侵袭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