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炎症反应是目前导致引导组织再生膜植入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抗炎药定点持续释放以抑制炎症反应是目前组织工程领域的热点问题。传统的制备引导组织再生膜的方法主要是将药物与高分子基体共混后再通过各种方法制备出引导组织再生膜,但这类膜的主要缺点是前期药物突释严重,药物释放持续性不足。因此,本文采用同轴静电纺丝技术,将药物与一种高分子基体混合,并被另一种高分子包裹在纳米纤维的核层,以实现药物的持续控制释放。合成高分子聚己内酯被用作纳米纤维的核层材料,其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力学强度高,体内可降解,已经被广泛的用作医疗器械的组成材料,安全性能可靠;天然高分子材料明胶,因为其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和细胞亲和性,能有效促进细胞的增值与粘附,而被用作同轴纤维的壳层材料。甲硝唑被用作抗炎模型药物与聚己内酯共混,其因为对口腔厌氧菌的良好抑制作用被广泛用在口腔临床。具有核壳结构的载药型纳米纤维膜的药物释放规律受多种因素调节,例如药物与高分子基体的相容性,纤维的形貌与结构,载药量,壳层包裹材料的亲水性等。本文就以上因素进行了考察。首先,制备出了以聚己内酯为核,明胶为壳的不同载药量的纳米纤维膜;其次,分别制备出了以聚己内酯为核,玉米醇溶蛋白为壳,不同载药量,不同壳层厚度的纳米纤维膜。SEM和TEM表征证明,多数纤维具有光滑连续的形貌,并且都具有核壳结构;DSC和XRD证明载药量低于20%时,药物呈分子态分散在高分子基体中,当载药量高于20%时,药物开始聚集结晶;体外药物释放结果表明,壳层的包裹能有效抑制药物的前期突释,壳层越厚,药物释放速率越慢;药物释放机理遵循扩散定律,载药量越高,药物释放越快;壳层包裹材料的亲水性对药物释放的影响显著,疏水性的玉米醇溶蛋白比亲水性的明胶能更有效的抑制药物的释放。抑菌实验结果表明,从纳米纤维膜释放出的甲硝唑对厌氧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载药量越大,抑制效果越强,有效抑制时间能长达30天;生物相容性评估表明,明胶和玉米醇溶蛋白都能很好的促进细胞的粘附与增值,甲硝唑的释放对细胞生长无副作用,材料的细胞毒性为零级。研究结果表明,同轴纺丝制备的载甲硝唑的聚己内酯/明胶纳米纤维膜有望成为具有良好抗炎疗效的引导组织再生膜在临床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