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右室心尖部位起搏的不利作用在几个大型临床试验中得到证实,这些不利作用主要与右室心尖部起搏时左室机械运动的变化有关,因此,提出了右室其它更加生理性的起搏部位。目前,研究右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左室功能的影响主要通过评估左室射血分数、心输出量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然而,对左室心肌形变等力学参数的直接评估可能会更加精确地揭示右室起搏对左室功能的真实影响。斑点追踪显像技术(Speckle Tracking Imaging,STI)作为新近推出的评价心室机械运动的重要方法,其具有的良好空间及时间分辨率使得左室多方向的机械活动的评估及机械事件时间间期的定量成为可能,其对左室功能的评价包括左室机械收缩同步性、左室应变、左室扭转。【目的】利用斑点追踪显像技术(Speckle Tracking Imaging,STI)评价右室不同部位起搏时左室机械收缩同步性及收缩时序变化规律,并且分析左室总体及节段心肌应变的分布,探讨右室不同部位起搏时左室扭转运动情况,评价右室不同起搏部位的优劣。【方法】获取右室间隔起搏组(9例)、右室心尖起搏组(15例)、正常对照组(13例)心尖切面四腔观、二腔观、左心室长轴观,胸骨旁左室短轴二尖瓣水平、乳头肌水平和心尖水平观图像,研究分为三部分:⑴测量左室各节段收缩期纵向应变达峰时间(TsL);胸骨旁短轴观测量收缩期径向应变达峰时间(TsR)和径向应变率达峰时间(TsrR),并计算左室18节段达峰时间的标准差(TsL-SD, TsR-SD, TsrR-SD)及任意两节段间达峰时间最大差值(TsL-d, TsR-d, TsrR-d)作为左室收缩不同步指数,比较三组间各收缩不同步指数的差异,通过分析收缩期纵向应变达峰时间评估各组内左室机械收缩时序。⑵记录心尖部左心室长轴观各节段峰值纵向应变(sL)、胸骨旁左心室短轴观各节段峰值径向应变(sR),分别将所有节段的纵向应变、径向应变峰值取平均值为对应的左室总体峰值纵向应变(GsL)、总体峰值径向应变(GsR)。⑶分别测量和比较三组间左室二尖瓣水平、心尖水平左室整体旋转角度及左室总体扭转角度值。【结果】⑴三组间左室心肌纵向TsL-SD、TsL-d,径向TsR-SD、TsR-d、TsrR-SD、TsrR-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001,p=0.003,p<0.0001,p<0.0001,p <0.0001, p <0.0001),两两比较发现右室心尖起搏组纵向与径向不同步指数高于正常对照组及右室间隔起搏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右室间隔起搏组与正常对照组纵向与径向不同步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右室间隔起搏组左室收缩时序与正常对照组类似,右心室心尖起搏组的左心室壁收缩时序较正常对照组发生改变,左室整体收缩达峰时间较正常对照组延迟,多数节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右室间隔起搏组左室仅少数节段达峰时间显著晚于正常对照组。⑵右室心尖起搏组GsL(-18.29±2.67)低于正常对照组(-21.07±2.08)及右室间隔起搏组(-20.54±2.2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室间隔起搏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GsL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右室心尖起搏组(26.85±7.73)与右室间隔起搏组(28.59±6.06)GsR均低于正常对照组(36.26±9.37),差异显著(p<0.05),两起搏组间GsR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但右室心尖起搏组GsR有进一步降低趋势。两起搏组临近起搏位点的左室节段心肌sL及sR较正常对照组相应节段显著降低,但右室间隔起搏组保持了与正常对照组相似的左室内应变分布,右室心尖起搏组左室内应变分布异常,心尖段应变多降低,基底段应变多增高。⑶从心尖向心底观察,三组左心室均表现为心尖水平收缩期呈逆时针旋转,心底水平收缩期呈顺时针旋转,左室收缩期整体表现为逆时针扭转。三组间左室总体扭转角度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0.235),但右室心尖起搏组左室心底水平旋转角度显著大于其它两组(p<0.05),心尖水平旋转角度值则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右室间隔起搏组左室心底水平、心尖水平旋转角度与正常对照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右室间隔起搏组与正常对照组类似,左室心尖水平旋转角度值显著大于心底水平旋转角度绝对值(p<0.05),而右室心尖起搏组左室心底水平旋转角度绝对值大于心尖水平旋转角度值(p<0.05)。【结论】①STI技术可用于细致评估右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左室机械收缩同步性、左室应变及左室扭转的影响。②右室间隔部位起搏因保持了与正常对照组类似的左室内收缩顺序,故在保持左室收缩同步性方面优于右室心尖部起搏。③右室心尖起搏组左室收缩期总体应变降低,临近起搏点节段心肌应变显著降低,左室内应变分布异常,而右室间隔起搏组取得了与正常对照组类似的左室内应变分布。④右室心尖起搏急性期心尖水平旋转角度较低,心底水平旋转角度增大,较正常对照组及右室间隔起搏组发生改变,但总体扭转角度尚未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