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无疑经历了又一次巨大的社会变革,在这场变革中,农村的变化无疑是最为深刻、激荡和剧烈的。这一急剧的社会变革激发了周大新乡土小说创作的激情,也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以往对周大新小说创作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其作品的乡村意识、民俗叙事特征、地域特色、创作理念以及女性形象的分析和探索等层面。本文力图对这一固有的研究框架有所突破,通过回顾20世纪20、30年代的乡土文学创作,考察周大新与其内在的关联,从文学背景和社会变革等方面,将周大新小说创作与20世纪20、30年代的乡土文学创作进行比较论析,以概括归纳出周大新创作之于当代乡土小说创作的独特价值和意义,这无论是对再现当时的历史语境还是对周大新小说创作的客观评析都是大有裨益的。 目前,城市文学和大众文化日益勃兴,消闲和时尚成为文学的主潮,但周大新一直执着地坚守乡土写作。他在继承20世纪20、30年代乡土文学反思传统文化、批判国民劣根性以及民俗、苦难叙事的基础上,对农民的生存状态进行既细密深入又饱含深情的描写刻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城乡对立、现代性等诸多问题展开深度的思索与辨析。可以说,周大新的乡土创作浓缩了几代作家精神内质,在新时期乡土文学创作中具有相当的典型性与代表意义。 本文从解读阐释周大新乡土小说文本入手,从20世纪20、30年代与改革开放以来的乡土写作的背景和创作实绩相比较等角度纵向切入,论析中国乡土写作尤其是以周大新为代表的当下乡土写作,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以及由此引发的文学变革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产生的巨大影响,以为当下和未来的文学创作提供镜鉴。 论文的侧重点是在对周大新作品的系统论析,通过纵向的对比论述,考辨周大新乡土写作的历史传承性、现代性、超越性和局限性。这其中包括上个世纪初的“乡土小说”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当下乡土写作在时代背景和故土情结上的相似性,也包括乡土作家们共同面对的许多问题,如城市化进程中农民走向城市的艰难过程和复杂情感,城里人对乡下人的态度以及乡下人对城里人的看法,他们面对的生存、文化精神障碍和政治等问题,以及诸多影响他们对城市化对农村对土地的态度和看法的许多因素。论文将论证评析的重点放在周大新小说创作风格特点这一层面,以期对乡土文学在新时期发展的脉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进一步对乡土文学、乡土写作的发展走向做更深入的探讨。 论文分为绪论、四个篇章和结论六个部分。绪论对学界目前对周大新研究的现状、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和框架结构进行了说明。第一章论述社会转型中的中国乡土小说,包括周大新和20、30年代乡土作家在纷繁世界中对乡土文学的执著追求,他们所面临的乡土与现代的困惑与探索,以及他们作品中所呈现的永不消逝的乡土文化精神。第二章论析周大新对20、30年代乡土传统的承接与续写,第一节乡土底色,即民俗意蕴的地域呈现;第二节情色基调,即民族苦难的真诚抒写;第三节心灵栖居,即城乡对立的现代诉求。第三章论析周大新对20、30年代乡土传统的探索和超越,此章分为三节,一是文化抉择的激进与保守,二是逃离与改革的生存悖论,三是质疑解构与重建的复杂心态;第四章总结考辨周大新乡土创作的独特魅力,第一节是周大新对乡土女性形象的塑造,第二节是其作品中所呈现的南阳语言的魅力。结语对论文的论点进行了进一步的归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