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精准扶贫背景下,在国家《关于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的实施意见》的指导下,作为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的示范地,陕西于2011年5月正式开始了陕南地区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该工程计划在十年间将居住在陕西南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山区的240万群众搬迁至浅丘或川道地带,从根本上改善其生产和生活条件,以期帮助他们摆脱贫困的境地。现如今,陕南地区大规模的扶贫搬迁工作已告一段落,在此时间节点,对上一阶段搬迁工作进行总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准扶贫背景下,在国家《关于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的实施意见》的指导下,作为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的示范地,陕西于2011年5月正式开始了陕南地区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该工程计划在十年间将居住在陕西南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山区的240万群众搬迁至浅丘或川道地带,从根本上改善其生产和生活条件,以期帮助他们摆脱贫困的境地。现如今,陕南地区大规模的扶贫搬迁工作已告一段落,在此时间节点,对上一阶段搬迁工作进行总结,研究易地扶贫搬迁对搬迁农户减贫的作用机制,衡量陕南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实际的减贫效应,对进一步加深易地扶贫搬迁研究层次,进一步拓宽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思路,进一步指导下一阶段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顺利进行,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本文在现有易地扶贫搬迁研究的基础上,首先以多维贫困测度与减贫效应两条主线梳理相关的研究文献,系统阐述易地扶贫搬迁对农户多维贫困从而减贫效应的研究脉络;其次,对易地扶贫搬迁对搬迁农户的减贫效应进行理论分析,从外部和内部两个角度提出易地扶贫搬迁对搬迁农户的减贫效应,最后,基于上文的理论分析,对易地扶贫搬迁对搬迁农户的减贫效应进行实证分析,采用陕南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的调研数据,利用双界线模型(A-F模型)对当地农户搬迁前以及搬迁后的多维贫困状况进行测度,同时建立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并提出相应优化建议。研究发现:整体来看,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能够有效阻断农户与迁出地不良地理资本的联系,实现空间重塑,通过增加农户可支配收入,提高医疗、教育、社会娱乐活动的可及性,实现搬迁农户生计资本的增长和生计能力的增强,从而能够有效改善搬迁农户的多维贫困状况,具有显著的减贫效应。但对于不同维度的贫困,易地扶贫搬迁的减贫效果存在较大差异。
其他文献
在环境保护被纳入国家建设发展的重点关注领域后,绿色发展也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高度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因此在这一现实背景下厘清环境规制与经济发展二者间的关系成为中国新时代背景下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结合企业个体作为经济发展微观主体与环境规制作用客体的双重身份,从资金流通视角构建理论框架阐释环境规制影响经济发展质量的“融资约束—资本配置”反馈机制。在此基础上,运用中国地级市的环境规制数据和手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地方政府竞争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力和目标要求,两者间能否实现珠联璧合,不但关系着构建高效公共服务体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且决定着未来中国经济能否成功转型。随着税收、土地出让等竞争模式空间的不断缩小,地方政府的主要竞争策略也逐步扩展至财政支出领域。如何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竞争规则,保持原有竞争优势,引导其转向为高质量发展而竞争,也是未来中国
区域经济政策评价是完善区域经济政策程序的重要环节,因此有大量文献基于对各类区域经济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然而,一方面,当前对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效果评价多存在于经济总量增长方面,忽视了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研究;另一方面,基于空间差异性的研究视角对西部大开发的评价更是缺乏。因此,客观地评价西部大开发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水平带来的变化,不仅能够帮助完善西部大开发的政策程序,也有利于验证区域经济政策
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都市圈对于拥有一定规模的中心城市但受限于经济地理局限的西部地区来说至关重要。西部地区都市圈建设水平提升的关键在于理清都市圈形成与发展的实质,即城市间的产业分工。因此,本文以西部地区都市圈为研究对象,从现状、影响因素与效应三个层次研究都市圈产业分工。 首先,对都市圈产业分工的相关文献及有关理论进行梳理。其次,运用区位指数测度西部地区都市圈内部及整体产业分工水平现状
近些年来,国际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增强,使得中国外需减弱,投资与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疲软,出现了供给过剩、内需不足、部分需求外溢的现象。与此同时,我国的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存在不同的收入等级,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居民消费率近年来一直呈下降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增长,亟需扩大居民消费需求。而收入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居民收入也有明显差异,因此本文结合
绿色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将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推进绿色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做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同时兼得。青海既是青藏高原地区、资源环境丰富地区以及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区,同时也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走好“绿色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有目共睹,成绩喜人。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迈入转型期,倚仗高投入、以环境换发展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足以满足可持续发展需求,如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创新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动力,而研发(R&D)活动又是创新的基础与核心,因此,本文选取R&D资本存量作为衡量创新能力的指标。根据国民经济核算(SNA)2008,R&D资本存量的测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放缓,个人收入尤其是工资性收入这一保障人民生活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的涨势也差强人意,与此同时,多元化的地区特征和行业特征使得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差距较大,更加剧了我国居民收入不平等的情况。收入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学领域研究的焦点,然而现有研究多从微观或宏观的单一角度出发,很难充分反映各层次的因素对个人收入的交互作用,因此本文将微观和宏观角度相结合,综合分析地区差异
2011年以来,我国依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实施第二个十年的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经过工作的层层深入,越来越多的贫困问题被解决,据国务院扶贫办统计数据,到2019年,我国80%左右的贫困村已退出,超过50%贫困县已摘帽,85%左右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随着2020年的到来,我国迎来全面小康,也迎来脱贫攻坚的全面收官,巩固扶贫成果成为党和政府新的工作方向,农村贫困人口生计发展的可持续性成为党和政府新的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新时代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概念,其在国内沿线覆盖了九个省份,分别为西北地区的五个省份——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西南地区的四个省市——重庆、四川、广西和云南。“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倡议将我国西部地区的这九个省市从改革开放的后方区域推到了前沿地区,该区域已成为开放的前沿地带,必然会更直接面对国际竞争,因此能否提升该区域的竞争力直接影响到对外开放和竞争,也影响我国“一带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