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争政治是指诉求者和他们的诉求对象之间偶发的、公共性、集体性、抗争性的互动;而政府作为诉求的对象、诉求提出者以及第三方的角色至关重要地卷入这些互动之中。网络政治动员在当前中国的抗争政治中显示出了巨大力量,引发了多重的政治效应,因而成为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以西方尚在形成中的抗争政治理论为基础,沿着“动员——行动者——抗争轨迹”的分析框架,探讨了网络政治动员与政府回应之间的互动并提出了应对策略。简言之,网络政治动员就是基于互联网的政治动员。它是传统政治动员的在线映射物、超越传统政治动员的新事物、抑或是二者的混合物。网络政治动员是凝聚集体力量的利器,撬动抗争政治行为的杠杆,它是网络抗争事件最核心的过程。网络政治动员与网络群体性事件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它们成为当前中国抗争政治中的最突出的景观。在传统政治差序格局中居于不同位置的政治行动者是网络政治动员中的潜在行动者。但是,网络政治动员行动者的增长与中国网民规模的扩张是不成正比例的。事实上,网络政治动员是由那些具有政治兴趣和网络技能的网络使用者发起、参与的。少数积极分子的大努力带动了大多数人的小努力,这是网络政治动员杠杆隐喻的实质所在。灵活的非政府行动动员和习惯依赖于传统优势资源的政府行动者之间呈现着一种非对称的态势。网络政治动员是一个连续的虚拟与现实的转化和互动过程,虚实转化是网络政治动员的核心机制。在虚实转化过程中发生了动员空间、动员主客体存在形式、动员信息与政治力量的三层相互渗透的转化。动员主体的牵引力、网民诉求的自驱力、网络信息的催化力、网络环境的支撑力相互作用推动了网络政治动员虚实转化的持续进行,并使得网络政治动员朝着多元化、融合性、不确定性、跨国化的趋势发展。网络政治动员既是非政府抗争者的意志的表达,又是抗争者的力量的获得。网络政治具有政治双刃剑效益,它既能推进发展中国家的民主发展,又可能冲击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稳定。因而网络政治动员具有“应该被回应”和“可以被回应”的政治价值。当前中国政府对网络抗争动员基本上形成无回应、被动回应和主动回应等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其中被动回应居于主导地位。回应背后是政府和抗争者的政治博弈。政府回应的模式、特征及转化是政府意志、政府力量、抗争者意志、抗争者力量四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基于当前中国网络政治动员与政府回应的现实形态,我们构建与之相适应的集目标定位、约束条件、问诊系统、支撑体系、回应路径、操作措施等诸多要素政府回应机制。我们认为网络政治动员的政府回应应确立维护社会秩序、推动制度发展、促进公平正义的纵深目标体系;严格遵循公共利益、政府职能、依法行政、公众期望等多重约束;设计一个以事实为依据、即时性问诊式的网络政治动员判定体系;坚持法治、技术、道德、政治多路径并进;从理念、制度、动力和内容等方面夯实政府回应的支撑面。通过对政府回应机制的构建,我们期望实现适应网络社会发展的政府回应常态化,进而孕育并促进互联网支持下的合作民主发展道路。这是一种谋求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互平衡、真诚协作的、中国特色的社会转型模式,值得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