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脑卒中(Stroke)是临床上常用但不严谨的术语,不是一个病而是由多组不同病因导致的一个综合症,其中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stroke)是多种原因导致脑血流量降低而引起的,最为常见。女性脑卒中问题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流行病学统计资料也显示女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不亚于男性。因此,本研究通过探讨卒中在性别方面的差异以期引起对女性卒中的重视。近年来,卒中性别差异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不同性别的卒中在发病率/患病率、危险因素、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等各个方面均存在差异。只有充分认识不同性别脑卒中的差异及其可能原因,才能根据其特点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从而得到更好的效果。以往研究发现性别在首次脑梗患者中导致了一些明显的不同,多是从预防、治疗、康复、预后角度考虑对不同性别间的差异,很少有对发病就诊时间窗及责任血管等进行统计分析。鉴于此本研究以TOAST(Trial ofOrg10172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分型为基础,通过对不同性别间年龄、危险因素、首发症状、发病就诊时间窗及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不同性别间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1.7-2012.1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门诊及病房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影像学及流行病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危险因素、首发症状、发病就诊时间窗、并将患者按照TOAST分型法进行分型,有部分患者没有临床资料。将所有纳入的1068例患者按照性别及年龄进行分组并分析责任血管及梗死病灶情况,对有临床资料的病例分析发病就诊时间窗、危险因素和首发症状等。将获得数据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明确年龄、发病就诊时间窗、危险因素、首发症状及影像学表现等的性别差异。结果:共收集病例1068例,其中男730例,女338例;有临床资料的728例,其中男性471例,女性257例。女性患者的平均年龄高于男性(P<0.05);男性发病年龄高峰为45~59组,女性发病年龄高峰为60~69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吸烟、酗酒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 homocysteinemia,高Hcy血症)在男性患者中更为常见,P<0.05。而冠心病、糖尿病是女性脑卒中的高危因素,P<0.05。另外女性高血压、风心病、房颤的发病率都稍高于男性,但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肢体无力是首发脑梗死中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女性意识不清的比例高于男性,P<0.05,其余症状在男女性间没有明显的差异。发病-就诊时间窗在性别间没有明显差异,但在男女性中所占比例最低的均是超急性脑梗死。首次脑梗死两性患者的梗死病灶大小和部位相似。腔隙性脑梗死及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以男性多见,P<0.05;而心源性脑梗死更多见于女性,P<0.05。结论:首次发病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在年龄、某些危险因素、梗死亚型及影像特征上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但两性发病-就诊时间窗都较晚,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对脑梗死的认识,并根据性别差异制定相应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