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氧内循环(IC)反应器处理有机废水特性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lkj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循环IC厌氧反应器工艺是是荷兰PAQUES公司80年代中期开发的专利技术,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始于90年代末。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易降解废水的处理方面,缺乏系统的理论和科学建模思想的指导。IC核心技术是利用反应器所产沼气的提升作用形成内循环,在强化传质的同时提高基质利用效率。作为第三代高效厌氧反应器的代表工艺之一,IC还同时具有高容积负荷、占地少、投资省等突出优点。本文介绍了IC反应器的基本构造和原理,突破了目前研究IC反应器基于高效厌氧反应器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1.保持大量活性污泥2.良好传质)这一常规,从污泥龄及水力停留时间、水力流态、微生物体的聚合状态这三个崭新角度综合研究IC反应器的设计工艺思想,并突出了其核心内循环技术。本文采用人工葡萄糖配水对自制IC反应器进行启动运行试验,同时考察了IC反应器的启动运行状况、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并在反应器运行结束后观察了污泥状态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①在维持COD去除率85%以上条件下,反应器最小水力停留时间HRT=9.6h,最高容积负荷可达27.74 kgCOD/(m3.d);结合初次启动期有机物去除率分析可以发现,IC反应器比较适于处理中高浓度2000~3000 mg/L和高浓度10000 mg/L以上废水。②中高浓度时高去除率主要源于IC反应器两级三相分离器的特殊结构设置,将固体停留时间与水力停留时间成功分离,保证了在较高上流速度条件下截留足够量的污泥,内循环作用不是主导因素。而高浓度时源于其内循环独特设计带来的良好传质。这是IC反应器工艺优于其它厌氧反应器的关键所在。③提出菌群微生物细胞生成和基质降解动态平衡假说。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Monod方程和反应器理论,建立了IC内循环反应器基质降解动力学模型;同时分析了反应器内的水力流态,建立了一维轴向扩散、全混流、平推流加循环回流的数学模型。该模型只涉及厌氧生化处理的三类微生物:水解发酵菌、产氢产乙酸菌和产甲烷菌;只涉及厌氧消化过程两步基质降解:葡萄糖在产酸菌作用下转化为挥发性脂肪酸,挥发性脂肪酸在产甲烷菌作用下产甲烷,并以沼气产量为纽带将生化过程与引入的各类物化平衡联系起来。采用经验选择和试验测定结合的方法确定了动力学参数,在进水水质和有关参数已知情况下,模型可以预测出水COD和转化率,并以自制IC反应器启动运行稳定时试验所测得的数据验证了模型和假设的可靠性。
其他文献
司法解释制度作为我国的一个传统而又独特的制度,是法律合理营运之制度基石。近十年来,司法解释问题在我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关于法解释的著述颇多,但主要是从学理角度
论文在阐明经济结构基本理论基础上,对民族地区经济结构演进的历史、现状及成因作了分析,对民族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客观依据、目标体系、总体思路及政策措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
锚杆在土木工程领域应用广泛。以钢材为原材料的传统锚杆容易锈蚀,当用作地下工程的结构构件,因其更换困难会对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带来严峻的挑战。近年来,具有轻质、高强
城市经营是我国城市发展中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对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本文首先探讨了城市经营中有关管理理论,分析了国内外学者有关城市经营研究的观点。
宏转录组学是一门在整体水平上研究某一特定环境、特定时期群体生物全基因组转录情况以及转录调控规律的学科。概述了新兴的宏转录组学在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中的进展,并总结了其
电的发明与使用,是人类历史上一场伟大的革命,不但大大方便了人民的日常生活,而且促进了其他领域连锁式的飞跃发展,推动着人类向更深领域探索与进军。电力绝缘子是变电站和传
现行《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和印度《钢结构设计规范》(IS:800-1894第二版)中的钢框架,一般是通过在柱间设置支撑来保证或提高结构的稳定性,从而减少结构整体的位
随着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地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新月异地提高,配电网正日益面临着提高供电可靠率的迫切要求。可靠性指标是体现电网装备水平、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的
固体催化剂和固体催化剂填充床的机械强度及其可靠性是固定床反应系统整体可靠运行的基础之一。本论文阐述了催化剂强度失效、强度Weibull统计以及强度可靠性思想。固体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