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单一(对)基因的突变引起的疾病,其传递方式符合孟德尔法则,故也称为孟德尔式遗传病。根据突变基因所在的位点和性状的不同,而区分为下列不同类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和性连锁遗传病。目前已知的有6600多种,并且每年在以10-50种的速度递增,单基因遗传病已经对人类健康构成了较大的威胁。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和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就是致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的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是由于视网膜感光细胞和色素上皮细胞变性导致夜盲和视野缺损最终致盲,在世界各国都有较高的发病率,以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最多,显性次之,性连锁隐性遗传最小。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是是一组以共济失调为主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神经系统变性病,病变部位主要在脊髓、小脑和脑干,是累及人类神经系统的主要遗传病之一。目前,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且在临床表现和遗传上都具有高度异质性。为了真正使其得到较好的预防和控制,了解其分子遗传学基础和产前诊断显得尤为重要。目的对一个常染色体显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H11)和一个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家系(Yang-1018)进行了临床特点分析和分子遗传学研究,寻找致病基因,为疾病的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做基础。方法H11家系:对该家系全面病史回顾调查和临床确诊,通过连锁分析已知致病区域和直接突变筛查;排除了所有已知基因后,用SLINK软件模拟分析了这个具有12个成员,7个患者的小家系,并采用密度为10厘摩的382个微卫星遗传标记进行全基因组连锁分析,得出最大两点和多点优势对数值(logarithm of the likelihood ratio, LOD值)后构建家系单倍型,确定致病区域并对该区域的候选基因进行测序分析。Yang-1018家系:分析该家系的临床特征,对已知致病基因突变进行直接突变筛查,对已知致病区域进行连锁分析,确定该家系的基因型。结果H11家系:临床分析结果显示:该家系的临床表现的特点是早发性夜盲,进行性外周视野缺损、典型眼底改变及合并白内障。全基因组连锁分析的结果显示:在微卫星遗传标记D1S2739, D1S457, D1S187, D1S189和D1S305处获得最大两点LOD值2.54,在微卫星遗传标记D1S187处获得最大多点LOD值2.54,这些位点的LOD值在全基因组382个微卫星位点的LOD值中最接近SLINK软件模拟最大值。单倍型构建进一步发现,该家系的致病区域在1号染色体1p22.1-q12,此区域跨越38.25厘摩(约50Mb)。对该区域的5个候选基因ABCA4,COL11A1, GNAT2, PRPF38B和TAF13进行突变筛查后并未发现致病突变。Yang-1018家系:临床分析结果显示,该家系患者均具有走路不稳(宽基步态)共济失调的共同表现和各自不同的临床特点。所有已知致病基因类型和致病位点均被排除。让人感兴趣的是:在家系中,患者Ⅲ-13在PLEKHG4基因中,有一个新的5’端非编码区-2T>C的碱基转换;患者Ⅱ-5在SPTBN2基因的1,2号外显子之间的内含子,有一个新的IVS2C>T的碱基转换,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FJ905766和FJ811850。结论H11家系:虽然分子遗传分析后发现致病区域1p22.1-q12与ABCA4和RP32有部分重叠,但是ABCA4基因突变筛查并未发现突变,且H11家系的遗传模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不同于ABCA4和RP32基因型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模式,因此,H11家系的致病突变基因很有可能不同于ABCA4和RP32型,而是一种新的常染色体显性基因型。这些结果进一步确定了常染色体显性视网膜色素变性这种单基因病的高度遗传异质性。Yang-1018家系:由于发现的两个突变在家系患者中并不普遍存在,而且突变发生在非编码区,因此,这两个突变不是该家系的致病原因。但这两个突变有可能加重患者的病情。对所有已知致病基因和已知致病位点排除后发现,该家系不能定义为SCA1-30中的任意一种基因型,其有可能是一种新的基因型。其新的致病位点有待全基因组扫描分析结果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