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开始于2003年,经过7年时间的迅猛发展,至今已基本实现了农村居民的全面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于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和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新农合毕竟是一项刚刚发展起来的新制度,其制度本身的设计仍不十分完善,加之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后期发展情况差异较大,使得这一制度在运用于各地实践时面临了许多复杂各异的问题和困难。辽宁省于2004年在全省范围选取5个试点开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探索,至今也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效,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医疗服务利用状况,缓解了医疗费用负担,提高了健康水平。尽管如此,由于省内各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结构、自然环境等有所不同,相应影响着新农合制度的运行;同时,长期存在的医疗体制顽疾也对新农合的实施效率产生影响。最终导致社会资源利用与新农合制度效果产生差异,既影响了新农合制度保障目标的实现,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深入研究辽宁新农合制度运行的效率及区域差异问题,才能全面而科学的评价辽宁新农合制度的实施效果,并针对现行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对于促进新农合制度在辽宁省顺利、高效的开展,实现分担农民医疗负担、促进地区发展的终极目标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意义。文章首先由基本理论出发,阐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为我国社会保险的一个组成部分,“公平、效率”、“互助共济”是其所追求的政策目标。同时,其制度设计及运行都要依赖保险学的基本原理,坚持保险学基本原理是新农合制度能够长期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实证分析中,本文重点从公平和效率两个角度对辽宁新农合制度实施效果进行考察。一方面对反映覆盖面、资金筹集和补偿受益等方面的指标,通过纵向时间对比,运用图、表等形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来考察辽宁新农合实施的效率。另一方面,为了考察不同经济区域的新农合实施效果是否存在差异,本文借助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依据各城市农业人均产值指标对考察对象进行较为科学的分组归类,最终将所考察的14个城市划分为4组不同经济水平的区域,并运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对反映辽宁新农合筹资和补偿状况的各指标进行考察,以期深入剖析各区域、各城市之间的差异状况,通过泰尔指数的运用,还可以看出引发差异的主要来源。此外,文章还从卫生服务供给和需求双方的角度考察了辽宁医疗服务利用状况,通过纵向时间对比和横向城乡对比,多角度、全面的对辽宁新农合制度的公平与效率进行评价。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在医疗服务资源状况没有明显变化的情况下,城市对医疗服务资源的利用状况明显好于农村,且农民的医疗支出负担相对过重,乡镇医疗服务资源状况水平相对较低;辽宁省新农合覆盖面水平较高,贫困人口基本实现了全覆盖;筹资能力整体有所提高;住院补偿状况以及基金使用状况有所提升。但是,各经济区域之间由于经济状况不同导致其在筹资水平方面表现出较明显差异,其中,市级财政补助水平体现了相应的城市经济实力;而在补偿方面,各区域内部各城市之间的补偿差异较明显,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区域内部的各城市差异更为突出。对此,作者提出了促进和完善辽宁新农合发展的建议:加强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提高农村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农民的补助力度;加强新农合的宣传力度,促进全覆盖的实现;对不同经济区域应设计不同的新农合制度,促进各区域之间的公平性等。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依据人均农业产值进行经济区域划分,使得各区域新农合比较研究更具有合理性;运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进行区域差异性分析;对反映辽宁新农合覆盖面、筹资和补偿状况的主要指标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与比较。但是,受篇幅所限,本文主要着眼于辽宁内部的新农合状况,而对辽宁新农合在所属东部地区乃至全国的地位分析涉猎较少;另外,新农合的发展历程短,研究数据相对不足且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使得部分指标的考察无法实现,导致基于数据而得出的结论可能存在偏颇。